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2024-05-17 03:17

1. 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战争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
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2. 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1、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2、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自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
   
 3、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
  
 4、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5、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
  
 6、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3.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208年秋,曹操在统一北方后,率领号称八十万的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权、刘备的联军相遇。曹操的先头部队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到北岸的乌村,与主力会合。双方在赤壁一带隔江对峙。
曹操得知三十四岁的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吴军统帅,便计划派间谍去"游说"策反。于是秘密去扬州召来了九江人蒋干,遣其前往。蒋干以富有辩才而著称于江、淮之间,几乎无人可与其匹敌。蒋干穿上布衣,戴上葛巾,假扮成平民百姓,混过长江防线来到吴军帅营,自称有私事要见周瑜。精明的周瑜一见蒋干不邀而至,便知其来意。他一语道破天机,对蒋干说:"兄长远涉江湖,是为曹操来做说客的吧?"能言善辩的蒋干冷不防周瑜会如此直率,只得支支吾吾,说什么他此行是"来叙阔"、"观雅曲",不为别的。周瑜就设酒宴、弹琴瑟,款待蒋干。酒宴中,周瑜见蒋干欲言劝谏,便马上起身说:"碰巧我有密事要去筹划,我先走了,改日再请兄长。"三天后,周瑜见蒋干毫无回返江北之意,便直言道:"大丈夫处世,遇到知己的明主,表面上是君臣之仪,实际上是骨肉之恩。言听计从,祸福与共。即使是苏秦、张仪再生,郦食其复出,我都会驳斥他们的游说之辞,何况兄长你能说得动我吗?"蒋干只得尴尬干笑,"终无所言。"策反失败的蒋干,狼狈返回曹营。他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曹操策反周瑜不成,心中极为烦躁。时值曹军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多有疾病。又加上将士多半不习水性,受不了江上风浪的颠簸。于是曹操就自作聪明地下令用铁索把战船联接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以减少船身的摇晃。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偷袭之机,便向周瑜提议说:"现在曹军多而我军少,如果长期相持对我军不利,必须速战速决。如今曹军用铁索结连战船,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可以采用火攻打败他们。"周瑜同意了黄盖的建立,并设下一个诱使曹操上当的计谋。他利用曹操振蒋干为间急欲破坏孙刘联军的心态,暗令黄盖向曹操"诈降"。
于是,黄盖写了一封降书,秘密派人送到江北曹营。降书说:"我黄盖深受孙权的厚恩,担任将帅,待遇不薄,理当效忠。但是从天下大势来看,用江东六郡的区区兵力,来抵挡中原的百万大军,显然是寡不敌众。江东的所有将吏都知道无可抵挡,但惟独周瑜、鲁肃偏狭浅薄,执意抗拒,实为顽固不化。我黄盖识时务,决心归降您曹公,这是真心实意的。在两军交战那天,我愿利用担任前锋指挥之便,相机行事,以报效您曹公。"
生性多疑的曹操把降书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后,秘密召见了黄盖派来送信的人,多方询问孙刘联军的有关内情,送信人都一一从容对答如流。急于行间求成的曹操便深信不疑。他与送信人约定了接受黄盖投降的时间和信号,又说:"我原先惟恐其中有诈,所以迟疑。如果黄盖果真守信,我将赐于他最高的爵赏。"
深秋的一天,黄盖带领一支船队悄悄驶出江东营地。他早就让士兵在大战舰上装满了干柴草,浇上鱼油,外面蒙上红布幕,并插上约定投降的旗号。大战舰后又拴上了许多条便于机动作战的小船。大战舰在前,小船在后,向北岸急驶而去。
这时,正遇"东南风急"。黄盖下令"中江举帆",船队像箭一般冲向曹军营地。假投降的吴兵齐声大叫:"投降啰!"曹军将吏"皆延颈相望",高兴地说黄盖果然来投降了。当船将靠近曹操水军时,黄盖命士兵"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落"。顷刻之间,"烟炎张天,人马浇溺死者甚众"。周瑜又"率轻锐寻继其后,擂鼓大进",曹军"遂败退"。
赤壁大战始于用间,也终于用间。曹操行间求成心切,反被周瑜利用,中了黄盖的诈降之计。蒋干的策反失败,也说明曹操仅凭蒋干的巧口利辩之才,而没有正确估计周瑜的抗曹决心和政治态度,从而导致盲目行间,终致失败。唐代《李靖兵法》说:"水所以能济舟,亦有因水而覆没者。间所以能成功,亦有凭间而倾败者。"曹操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各自间谍活动的成与败,正应验了李靖之言。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4. 赤壁之战的简述

赤壁之战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5.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湖北当阳)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绸子也穿不透了。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惶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6.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什么?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自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
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
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火烧赤壁
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
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7. 赤壁之战简述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 208 年 7 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 操率领百万水陆大军,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大都 督)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 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 战事。 以少胜多: 曹军:23 万人(号称百万人) 孙刘:5 万人. 
1 火攻——火烧赤壁(周瑜指挥) 
2.草船借箭——资源失去(诸葛周瑜共同策划) 3.舰船连体——退却困难(周瑜) 4.北方士兵——不习惯南方气候(瘟疫) (周瑜战略分析) 
5.内外夹击——黄盖假降(周瑜策划)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 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 了基础。


赤壁之战简述

8.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什么

  壁之战前后过程分析
  《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可谓费尽心机。对于这一场包括前后准备也只有几天的战争用了很大的篇章,但实际所发生的这些事件真的都对战争的结果有影响吗,我试着分析一下:

  1.蒋干盗信,曹操错杀二将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些三国历史研究学者是怀疑的。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曹操没有错杀蔡瑁、张允二将,他会不会就能赢得战争呢?
  士兵的训练向来就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这种水性的训练,比如游泳或平稳地站在船上战斗战斗更是相当困难,没有个半年几年是根本练不成的。至少在曹操开始打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训练成的。所以就算他们没死而继续带队,士兵也照样会因为不习水性而失败。
  (非必要事件)

  2.草船借箭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我们不做讨论。事实上无论从小说中周瑜的目的(寻求借口),还是战争中武器使用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借箭都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非必要事件)

  3.黄盖诈降
  我们知道周瑜对此采用的计谋就是火攻,这点是不用怀疑的。而黄盖诈降正是为执行火攻创造条件,利用燃着的船只接近曹军的船。很显然要接近敌军的船又不引起敌军怀疑,就必须想办法,黄盖的“投降”就是办法。就算不是黄盖“投降”,也定会有别人采用类似的方法。
  (必要事件)

  4.苦肉计
  到底有没有“周瑜打黄盖”这个事情,现在同样有人提出过疑问。这个事件其实就是让曹操相信“黄盖和周瑜已经决裂”,这样他才会接受后面黄盖的投降。事实估计曹操并不是很了解黄盖,这样黄盖写了这封信他还是会相信的。这个事件要说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不发生这个事件,“黄盖投降”这个事件就是不可能的了。
  (非必要事件)

  5.庞统献连环计
  小说是说庞统向曹操献的连环计,也有人认为是曹操自己连上的。但我认为,就算没有庞统的献计,曹操又没想到这个;这样东吴他们对付的就是一群摇摇晃晃、晕头转向的士兵岂不是更容易,也许不用火攻就能对付得了了(不过也没法用火攻了)。如果想稳住士兵,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这个办法(连船)不知道还有别没有,而且周瑜他们想出火攻的办法也是看到曹操他们连环之后才考虑到的。
  (非必要事件)

  6.借东风
  除非你真的信鬼神,否则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关键就要注意在那个季节刮东风(东南风)是有可能的。
  (非必要事件)

  7.火烧赤壁
  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必要事件)

  8.围剿曹军的残余力量
  不用讨论最后这埋伏的三路军的真实性。其实如果最后并没有对曹操以后的战争产生影响(曹操对其他地方的统一),这个事情的必要性就不大。而且对付这群残兵败将也不可能费多大力气的。
  (非必要事件)

  由此可见,虽然小说对赤壁之战前后的描写篇幅非常多,但大多都属于细节事件,只有一两件是对事情有关键决定性影响的必要事件。并且据此才能对真正赤壁之战的功过进行评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