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是哪三杰?

2024-05-07 00:50

1. “汉初三杰”是哪三杰?

汉初三杰有张良、萧何、韩信。

“汉初三杰”是哪三杰?

2. “汉兴三杰”是指的哪三位历史人物?

萧何(?-前193),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3. “汉初三杰”指谁?

汉初三杰分别指张良、韩信和萧何。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就倾心相随,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等到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他们也成为了功臣,受到非常好的待遇,不过三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


第一,这其中结局最好的就是张良,他的祖父张开地,原本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丞相,因为家学渊源,张良很早就崭露头角,等到后来辅佐刘邦时为他屡次献计,这其中包括帮助刘邦走出鸿门宴,以及暗渡陈仓。后来项羽杀义帝,刘邦为义帝发丧,也有张良的功劳。而且他非常有先见之明,在功成名就后就主动申退,不求任何功劳,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和刘邦撕破脸的功臣。


第二,飞鸟尽良弓藏,说的就是韩信。在打天下的时候,韩信拥有非常出色的指挥才能,最初刘邦给他一群残兵弱将,他都能屡见其功,后来与项羽对战的时候,也是韩信组织十面埋伏,打的项羽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终只得自稳与乌江。然而当刘邦坐稳天下后,却担心韩信谋反,把韩信骗到皇宫囚禁,之后被吕后所杀。


第三,当初慧眼识韩信的就是萧何,正是在他的大力举荐下,刘邦才对韩信唯以重任,后来韩信想要谋反也是萧何联合吕后所杀,可以说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然而即便这样,他也差点儿晚节不保,为了赢得刘邦的信任,萧何不得已做出一些错事,好让刘邦惩罚自己,借此卸掉身上的权力,他也是唯一一个跟随刘邦走到最后的人。
刘邦曾说过,以上三人在各方面的能力都胜过自己,韩信善于打仗,萧何善于治理国家,张良则善于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但刘邦却善于驾驭人才。

“汉初三杰”指谁?

4. “汉兴三杰”是指的哪三位历史人物?

萧何(?-前193),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5. 汉初三杰大家都知道,那汉末三杰都是何人?

''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外还有汉初三大名将之说。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在三国大佬开始创业的时候,皇甫嵩的地位不要太高。平黄金时期,东汉地方政府没有兵,虽然政府迫于压力允许州郡募兵,但是兵少、力量小,真正对阵黄巾的主力,还是朝廷正规军,主帅是皇甫嵩、朱隽、卢植等人。大家都知道汉初三杰,今天我给大家说一说汉末三杰

第一位、皇甫嵩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汉灵帝时,太平道教主张角作乱,置军三十六方,祸乱天下,京师震动,天下响应。这时,汉灵帝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朱儁,总计率领四万多人,征讨颍川的黄巾军。平定黄巾起义的最大功臣,无败绩。可惜为了自己一时的名节没有早点除掉董卓,否则也不会有董卓什么事情。董卓专政时期,又懂得放弃,懂得隐忍,使自己得以善终。

第二位、朱隽朱儁出身寒门,赡养母亲,以好义轻财闻名,受乡里敬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任兰陵令,颇有治绩。再升任交州刺史,以家兵五千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朱儁以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以功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又率军讨平黄巾,“威声满天下” 。中平二年(185年),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后为河内太守,击退进逼的张燕。权臣董卓秉政时,想任朱儁为副手,遭其婉拒。其后出逃荆州,更屯军中牟,徐州刺史陶谦等欲推举他为太师,并传檄各州牧伯,相邀讨伐李傕、奉迎天子。但朱儁却奉诏入京任太仆。初平三年(192年),升任太尉、录尚书事。兴平元年(194年),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因故未成行。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杀,郭汜扣留朱儁作为人质。朱儁性格刚烈,即日发病而死。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朱儁形象与正史相似。是汉车骑将军。黄巾造反时,为中郎将,引军讨伐。屡立功绩,迁车骑将军,河南尹。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乱政,掠夺公卿,朱隽对汉室衰微的状况感到悲哀,归家后即病逝。

第三位、卢植卢植的才华是不用说的,文能搞培训,传播儒学,武能上阵杀敌。平黄巾之乱,卢植就是第一波。只是因为卢植没有给领导派下来的太监小费,所以被撸了下来,后来派了董卓跟皇甫嵩。可是,卢植有点生不逢时啊。他出来得太早了。出场时,三国这场大戏才拉开一点点帷幕。他刚表现了一下,就被赶出朝廷,后面虽被袁绍聘为军师,但第二年就去世了。

可以说,卢植就是一个酱油党,友情客窜,只是为三国暖场用的。不过,说起卢植的后代,那就牛多了,他的后代比起刘备、曹操、孙权们都要出名。

汉初三杰大家都知道,那汉末三杰都是何人?

6. 汉朝三杰是哪三杰

汉初三杰指张良、韩信和萧何,他们三人在建立汉朝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扩展资料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萧何出生于秦泗水郡丰邑县东护城河西岸,现萧何宅遗址尚存。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7.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人

  “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宋《太平寰宇记》:“韩信城:信本此(淮阴)县人,其冢宅处所并存,后受为侯,因筑此城”;“南昌亭:在(山阳)县西三十里”。南宋《舆地纪胜》:“韩王庄:在淮阴县东北,与庙驷铺相连,西接八里庄,自昔相传以为韩信生于此”。韩王庄、韩母墓、韩信城、南昌亭均在今清浦区境。   韩信画像(16张)   今淮阴区甘罗城为秦汉淮阴县城所在地,但并非韩信出生地。今淮阴区原为清河县,只有后来从山阳县(元至元二十年淮阴县并入山阳县)划得的古淮河南的一小块地方属古淮阴县,而区政府所在地王营镇及90%以上的地方实际位于淮北,历史上不属古淮阴县。秦汉时期的淮阴县位于淮南,秦淮阴县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县治所在)、洪泽县全部以及淮阴区码头、南陈集、赵集的部分地区。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后,今楚州区地属由淮阴县分出的射阳县。今淮阴区古淮河以北地在秦时属淩县(治今泗阳县众兴镇凌城村),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后,属由淩县分出的泗阳县(治今淮阴区三树镇境)。
  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画像(1张)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萧何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
  萧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出生于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东护城河西岸,现萧何宅遗址尚存。萧何年轻时去小沛任功曹,这是负责县里某项事务的主要吏员。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他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秦泗水亭长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名将周亚夫的父亲),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位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小沛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人

8. 汉朝开国功臣下场 汉初三杰分别都是谁

"汉初三杰",一般多指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另一说法的三人归于词条汉初三大名将)。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张良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