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优势

2024-05-19 01:39

1. 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优势

2.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上游经济圈的影响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上游经济圈的影响答: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上游经济圈的影响方面如下:---一、 区域联动,带动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相互融合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也体现在文化、交通、政策、人才流动等方面。二丶长江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有发电、水利及水资源、航运、黄金水道、沙石矿产资源、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摘要】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上游经济圈的影响【提问】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上游经济圈的影响答: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上游经济圈的影响方面如下:---一、 区域联动,带动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相互融合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也体现在文化、交通、政策、人才流动等方面。二丶长江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有发电、水利及水资源、航运、黄金水道、沙石矿产资源、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回答】

3.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 (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核心一边缘” 视角 于涛方甄峰吴溢)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一1985年间, 首先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之说。
 
 指出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 通过其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的经济区;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始, 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 特别是1992年6月中央召开了“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会议”提出了发展“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第三个阶段是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 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 长江经济带”的联合开发已被提上国家和沿江省市的议事日程。
   请问什么是长江经济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 济带,是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长江经济带覆盖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 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 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的战略 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 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 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建设长江经济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长江中 上游腹地开发,扩大内陆及沿边对外开放,形成我国东 中西贯通的经济大动脉,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中 国经济新支撑带。
   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还必须使协商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强化 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
 
 国家层面抓紧出台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城市 群规划、长江岸线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各地 则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 动和优化配置。
 
  当前,地区发展出现分化,个别省份困难较大。这些地区要走 出困境,根本上靠改革创新、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偏重、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增长 动力。
 
 对困难地区,国家将给予必要的支持,包括加大城市老工业区、 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力度,继续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 退化等地区加以帮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骝地区、贫困 地区加快发展,启动实施一批新疆 *** 重要会议确定的重大规划、 重大政策、重大工程。
   长江经济带怎么建设?(800字左右)  
  3。
 
 1 从国家战略层面制订针对性的区域政策,确立长江经济带的一级轴线地位长江轴线在全国国土开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建设好长江经济带,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亦具有示范意义。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区域发展宏观战略的成功经验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是促进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的首要措施(陆大道等, 1999; 杨桂山等, 2007)。
 
  因此,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应切实确立长江经济带一级轴线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政策,缺乏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建设的考虑。
 
 从“T”字型战略出发,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地区同为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应将两条轴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 而长期以来,从 *** 层面缺乏把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安排,未出台针对性强的区域发展政策。
 
 “六五”以来,国家在区域战略方面的政策多是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层面考虑,这符合20世纪末国家整体的区域发展发展战略,即以效率为先、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九五”以来,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但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经过择先拔优的政策实施后,东西部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 的区域政策除关注优势地区外,还关注问题区域或特殊区域,如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而对横贯东中西地区的长江轴线缺乏区域的统筹考虑和安排。 国务院颁布的《指导意见》和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际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政策区域,从 *** 层面统筹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并配套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
 
 3。2 通过构筑高效的国土空间结构,保障长江经济带的有序发展“十三五”期间,既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同时也为长江经济带重塑高效国土空间带来了重要机遇。
 
  长江经济带9省2市有85个县市区处在国家级优化开发区(表4),土地面积4。2*104 km2,约占全国优化开发区面积的30%;重点开发区423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6。
 
 3*104 km2,超过全国各级重点开发区总面积的1/3;农产品主产区365个县市区,土地面积66。 9*104 km2,其中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面积接近全国同类功能区面积的1/3;生态功能区30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88。
 
 4*104 km2。未来应借助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构筑功能明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国土空间结构(樊杰, 2006, 2007)。
 
  长江经济带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面积约占长江经济带的15%,主要集中在下游和长江沿岸地区。其中优化开发区域在长江经济带未来国土空间构筑中主要承担高端服务业集聚、制造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品质提升的重点任务;重点开发区域是长江经济带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是培育新型城市群的关键区域,其中中上游沿岸重点开发区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方面将发挥重要功能。
 
  农产品主产区中90%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几乎均分布在中上游地区。未来一方面要发挥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劳动力优势,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为全国提供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源多样化优势,建立特色农业体系,为经济带地区和城市化地区提供多样化农产品和农业、农村休闲空间。
 
  重点生态功能区占长江经济带面积的40%以上,其中2/3以上为国家级,2/3以上又分布在上游地区。生态功能区分布有中国重要的亚热带及其山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石漠化防治区。
 
  3。3 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能,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国际经验看,发挥流域运能主要抓住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水路运输的畅通,二是水陆联运的便捷(刘昭然, 2013)。
 
 为保障航运的畅通,按照《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2020年长江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 2*104 km,占其航道里程的13。
 
 48%。此外,规划中下游重点实施12。
 
 5 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同时,对宜昌至安庆段、宜宾至水富段航道开展工程模型试验和论证研究。
 
  由于长江泥沙量大,中下游浅滩、岔道、江心洲分布广,一方面航道整治工程会对自然航道、泥沙运移方向、岸线节点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钱宁等, 1987; 王传胜, 1999, 2010);另一方面,每年的航道工程维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于航道的整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模型试验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估基础上。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除了航道整治外,实施船型标准化也是挖掘内河航运潜力的举措之一。
 
 罗诗刚(2006)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内河航运船舶数量比中国少得多,但每艘船舶的平均吨位比长江船舶要大得多。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750 t,其中长航集团的船舶平均吨位1360 t。
 
  对比发达国家,德国内河船舶的平均吨位是1395 t,俄罗斯内河船舶的平均吨位是1383 t,美国密西西河的平均吨位是1350 t;而且这些国家的内河船舶都实行了标准化船型,内河航道基本都已渠化,效率(含通过船闸的效率)、质量、节能、环保等各个方面的运输指标都优于长。

长江经济带

4.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介绍

湖北长江经济带,处于长江流域中心位置,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城镇体系完备,是湖北省东、西两大区域联系的天然纽带。但是,这一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充分,产业竞争力不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题,以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

5.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长江经济带促进湖北快速、协调发展

作为国家“两纵两横”开发线中的一条主轴,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未来十年战略部署的集中体现。充分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湖北相关产业的辐射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工业。湖北自建国以来以重工业为主,其中不少为高耗水产业,比如钢铁、造船、化工等。在长江经济带兴起后,沿江的“水优势”将得到集中体现。秦尊文介绍说,《规划》将全省高耗水的产业集中在沿江产业带,能减轻其他区域的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友好型发展的体现。在保持以往优势的同时,通过产业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长江经济带目前最大的机遇就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包括“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常贤波表示,长江经济带的优势首先在于水资源,即岸线资源优势。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辐射功能优势将得到集中体现。同时湖北还有劳动力优势,宜昌已经规划修建了深圳工业园。产业转移在湖北布局已初县端倪。农业。沿江的水产业以及相关配套的加工产业将促进湖北农业从初级农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进行升级。江汉平原小龙虾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都给湖北作了一个很好的样板,目前湖北产的小龙虾依托长江,已远销海外。与之类似,如秭归的柑橘、宜昌的茶叶等,都可以伴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此外,长江经济带加速长江航道建设,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三产业,尤其是物流和旅游两方面。就物流而言,湖北东部的武汉将被构建成现代服务业核心区,而西部的宜昌则力争成为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在旅游业跨江合作方面,湖北也将借鉴江苏跨江联合开发模式,先行选择黄石市与对岸的浠水县,按照市县协商、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跨江联合开发试点;积极推进赤壁、洪湖跨江协作,以兴建赤壁乌林长江大桥为突破口,以三国文化旅游、温泉休闲疗养合作为重点,共建长江中游新兴旅游目的地,推动经济融合发展。专家表示,解读《规划》不难发现,整个经济带通过长江串联,交通运输的方便与否成为经济带能否兴起的重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一是经济带中纵向将大力发展航运。重点在港口的开发以及“以港兴城”模式的落实。彭智敏强调,港口并不是孤立的,港口建成后附近会带动产业的兴起,大量的产业园区将依托港口而建,方便原材料及成品的运输。二是为了配合长江经济带建设,湖北将加大对汉江、江汉运河、清江、三峡库区,以及连江大型湖泊航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如宜昌三峡大坝的“翻坝物流”,重点推进“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高等级航道网。三是与长江垂直的交通网络也是重点,如规划中所提到的,“开展过江通道建设。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开通十余座跨江大桥和隧道。”“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两岸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增强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武汉到荆州400多公里没有长江大桥的局面将得到改观。随着纵横两向的交通疏通,立体的交通网络将在长江经济带延展开。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长江经济带促进湖北快速、协调发展

6.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概括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人口达2750.1万。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按照规划,湖北计划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现代产业密集带。到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49∶45,工业和服务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地位逐步提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2000亿元左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产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连绵带。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9%。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东部、西部两大城市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到2015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的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两型”社会。按照《规划》要求,坚持交通先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坚持“两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六大重点。针对这六大重点,湖北将全面建设武汉新港,打造长江中游水运枢纽,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同时,破除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促进与上中下游各省市更紧密的合作,加强跨地区的横向联合。

7. 如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生态优先中延伸区域绿色发展的生命线,从绿色发展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广泛共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融合,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整体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切实转变领导干部政绩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将生态发展、环境保护等指标和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倒逼领导干部切实肩负起生态保护之责,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长江经济带一时的经济发展。
大力促进长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长江沿线各地区环境容量,推动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长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大力促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加快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要有效构建源头控污、系统截污、全面治污三位一体的水污染治理体系,以实施重点治污工程为主抓手,以点带面、稳打稳扎、全面推进。在打赢水生态修复保卫战中,要妥善处理长江上游水库与中下游水系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强重点湖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和水系整治,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打胜水资源保护持久战中,要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统一管理和调度流域水资源,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
全面推动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黄金经济带,必须全面推动形成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支撑、以产业绿色发展为核心、以沿江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格局。要加快建设绿色交通生态走廊,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集成化完善综合交通网络,集约化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全面建设集公铁水联运、绿化美化、低碳环保为一体的绿色交通生态走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着力优化沿江产业结构,联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区域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一体化城市群生态体系,按照推动三大城市群错位发展的战略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着力展现长江中游“两型”社会建设生态示范,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在内的体制改革,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要创新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将原有的政府单一治理主体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合作治理主体,完善一体化发展决策机制和咨询机制,建立区域内项目联合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联合管理机制,加快建立起政府间的联合管理机制,通过联合执法、行政授权、行政委托或派驻等形式,实现沿江行政执法的无缝对接,避免违法行为利用地域管辖权的变化而逃避法律责任。协同区域性立法权限和立法资源,充分尊重地方差异性和地方特色,授予地方政府广泛的自主权,注重区域性立法资源的统一优化整合,每项立法以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区域治理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使绿色发展更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实际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如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8. 为什么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①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能够推动在更大空间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②能够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挖掘沿岸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扩大内需,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③能够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④能够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