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阳茶的诗句

2024-05-17 05:59

1. 关于紫阳茶的诗句

1. 关于紫阳茶诗句 
 
  2. 关于紫阳的诗句 
        关于紫阳茶诗句   1.紫阳茶的品茶   
 在紫阳品茶,至少要过三道水,这样才能品出真味。初品,会觉得味较淡,淡过之后,又有些小苦,再品,苦中含香,味极浓郁,放在舌上有点舍不得下咽,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再品一次,茶味更是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旋肺,让人越发回味无穷。
 
 紫阳县城多茶馆,南来北往的客人进得门来,老板便笑脸相迎,看座,寒暄几句。然后便提壶在手,滚沸的开水如银练泻下,茶叶已在碗中雾散尽是不翻滚,客人就能品味到清香可口的紫阳富硒茶了。品完了茶,茶的美味便会永久留在记忆之中,足够你回味一辈子。
    2.紫阳的茶文化有哪些   
 紫阳茶文化底蕴: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
 
 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
 
 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
 
 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
 
 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
 
 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
 
 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
 
 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
 
 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 ·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
 
 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
 
 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
 
 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
 
 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
 
 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
 
 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
 
 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艺作品已。
    3.选择一首茶叶诗句写七个字,56句好诗   
 1.《茶》
 
 年代: 宋 作者: 厉文翁
 
 海滨鱼盐胜耕稼,尝呼父老采丁宁。
 
 江乡鱼茗尤逐末,为分利害别重轻。
 
 拔茶种桑何苦口,崇阳因得良吏名。
 
 2.《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卢祖皋
 
 秋庭木落长莓苔,寂寞东岗菊自开。
 
 惟有诗翁幽兴熟,每携茶具竹间来。
 
 3.《茶声》
 
 年代: 宋 作者: 李南金
 
 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
 
 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
 
 4.《茶灶》
 
 年代: 宋 作者: 刘边
 
 仙人足戏剧,盘石留涡房。
 
 紫阳此来游,与客煮茗尝。
 
 青烟久消歇,白云时飞扬。
 
 至今潭中水,犹作笑语香。
 
 蒙茸屐迹在,欲步不敢翔。
 
 三吸此清冷,回首入空苍。
 
 5.《尝茶》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6.《石桥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郑伯英
 
 白发青衫故倦游,何人能办钓鳌钩。
 
 却逢大士开青眼,现出茶花五百瓯。
 
 7.《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翊龙
 
 春霆发蕾抽新馥,榷吏穷搜不容粟。
 
 是谁千金收寸芽,烹鼎车声绕斜谷。
 
 白云飘落甘露椀,清风吹破玉川屋。
 
 平生此腹负将军,空揽十年灯火读。
 
 8.《陆羽泉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9.《焙茶》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异荈云边得,山房手自烘。
 
 颇思同陆羽,全觉似虑仝。
 
 孤阅当先破,仙灵更可能。
 
 蓬莱知远近,我欲便乘风。
 
 10.《茶诗》
 
 年代: 唐 作者: 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4.紫阳的茶文化有哪些   
 紫阳茶文化底蕴: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
 
 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
 
 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
 
 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
 
 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
 
 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
 
 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
 
 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
 
 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 ·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
 
 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
 
 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
 
 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
 
 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
 
 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
 
 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
 
 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
    5.茶 花 古诗词   
 形容茶花的古诗词很多,选取部分共享,示例如下:
 
 1、《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唐】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2、《新植海石榴(海石榴即山茶花)》 
 
 【唐】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月寒空阶曙,幽萝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芳根闷颜色,徂岁为谁荣? 
 
 3、《山茶花》 
 
 【唐】温庭筠
 
 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4、《山茶花》 
 
 【唐】贯休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5、《山茶》 
 
 【明】归有光
 
 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6、《闽城岁暮》 
 
 【元】萨都剌
 
 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 海外人家除夕近,满城微雨湿山茶。
 
 7、《浣溪沙· 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坠地戏作》 
 
 【宋】辛弃疾
 
 酒面低迷翠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雨和风。瞥向绿珠楼下见,坠残红。 
 
 8、《山茶花》
 
 【清】段琦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9、《十一月山茶》 
 
 【唐】 白居易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
 
 10、《白山茶》 
 
 【明】沈 周 
 
 犀甲凌寒碧叶重,玉杯擎处露华浓。何当借寿长春酒,只恐茶仙未肯容。 
 
 11、《山茶》 
 
 【清】刘灏 
 
 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 
 
 12、《山茶》 
 
 【宋】陶弼 
 
 江南池馆厌深红,零落空山烟雨中。却是北人偏异惜,数枝和支上屏风。
 
 13、《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宋】苏轼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14、《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15、《采茶曲》
 
 【清】黄炳
 
 正月采茶未有茶,村姑一队颜如花。秋千戏罢买春酒,醉倒胡麻抱琵琶。
 
 二月采茶茶叶尖,未堪劳动玉纤纤。东风骀荡春如海,怕有余寒不卷帘。
   
   
        关于紫阳的诗句   1.带紫阳的古诗词   
 《太白戏圣俞》
 
 宋 欧阳修 
 
 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
 
 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千奇万险不可攀,却视蜀道犹平川。
 
 宫娃扶来白已醉,醉里诗成醒不记。
 
 忽然乘兴登名山,龙咆虎啸松风寒。
 
 山头婆娑弄明月,九域尘土悲人寰。
 
 吹笙饮酒紫阳家,紫阳真人驾云车。
 
 空山流水空流花,飘然已去凌青霞。
 
 下看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
 
 《紫阳花》
 
 唐 白居易
 
 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2.描写安康的诗词   
 东面连楚,川鄂为邻。
 
 土地肥沃,气候湿润。
 
 雨量丰沛,沟渠纵横。
 
 一区九县,千年古郡。 
 
 曾记否?南宋乾道年间,
 
 安康甲第天下传,
 
 玉题绣井摩云烟。
 
 落城鼓吹震百里,
 
 奎画岌岌蛟龙缠。 
 
 汉江流急,两岸山清;
 
 鸟飞沙白,谷壑惊魂;
 
 巍巍秦巴,生态彩屏;
 
 群山毗连,丛峦叠岭。
 
 紫阳硒茶,汉阴大米。
 
 蚕茧丝绸,再度堀起。
 
 山水名城,独具魅力。
 
 地下宝藏,金银汞锑;
 
 南有花岗、东有大理。
 
 水能丰富,分布合理。
 
 梯级开发,广阔前景。
 
 紫、平名茶,镇、岚烟煤,
 
 当为,西北第一;
    3.紫阳的名歌有那些   
 文革”期间,紫阳民歌曾被扣上“黄色歌曲”的帽子,一度遭封禁。后来,当地挖掘紫阳民歌时,发现老民歌手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会唱,形成了断代。根据文献记载,早在7000年前紫阳就有人类活动,这里人类文明的历史最早就是以古代传说和歌谣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据说, 《诗经》中的“周南”、“名南”等25首歌谣就流传于紫阳在内的汉江上游。在某种意义上,民歌成为传承“历史”的载体,但其产生最直接的动因或许是老百姓寻找快乐的需要。 
 
 紫阳地处汉水上游,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偏僻,闭塞,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种地累了,男女就相互唱着骂俏;妇女在家里做活,一个人孤独寂寞,便唱个民歌解闷;放牛的单身汉,常扯起山歌宣泄心中的压抑……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议事歌、花鼓子、儿歌等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紫阳民歌,并成为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曲种。
 
 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有代表性的曲种。紫阳民歌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式音阶用法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任河一带,因其山谷纵横,有空谷回响的效果,所以,喜欢甩高腔,吼山歌。而汉江沿岸则喜欢哼小调。
 
 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的根源基础。其种类很多,如《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号子》、《装卸号子》、《搬运号子》、《抢锤号子》、《打油号子》、《抬丧号子》等。其中以《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抬丧号子》最有特色。《汉江船工号子》由“上水号子”、“下水号子”和“其它水上号子”组成。其调式基本是综合六声宫商调式,也有少数徵羽调式,音调起伏跌宕,音程大跳较高,节奏变化大,是船工水上生活的写照。后因交通条件和交通公具的改变,木船渐少,汉江号子亦渐趋衰落,而抬石、打夯等劳动号子还在流行。在民歌中占大多数。山歌是劳动人民真实情感的表露,歌词有很多是劳动中即兴而作的,如《采茶歌》、《锣鼓草》、《栽秧歌》、《磨儿调》等。唱山歌的旺季也常是春、夏采茶、薅草和秋收之时。若是打对台唱盘歌,一场歌可持续很长时间。山歌又分“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锣鼓草”4种。山歌号子无词或词少,而衬调较多,所以有“词短号子长”之说。山歌号子用假嗓演唱,旋律起伏大,长音多,但音域不宽。山歌调子是对有词并有固定曲调的山歌的习惯称呼,往往一歌多名,或一调多词。唱法有假嗓、真嗓两种。假嗓唱法俗称“拉调子”,类似山歌号子,真嗓即用平腔演唱。山歌调子语言生动,曲调手法巧妙,有较强艺术表现力。通山歌则指普通流行的一种通用格式的歌,其歌词格式一是规整的“五句子”,前4句多用比兴,第5句点明主题;一是“联八句”,在“五句子”的第五或第三句之后到结尾之间,括入若干句“赶句”,其曲调格式较为固定,一般以第1、2句为音乐主题,第3句为第2句的变化重复,第4、5句又是1、2句的变化重复。低山地区流行调式音列是6123(羽),高山地区流行调式音列是5612(徵)。
 
 小调词曲比较固定,多用平腔。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表达的情绪文秀气,带有诉说性。其调式以五声徵调式为最多。角调式未发现。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二者联系密切,习惯上将二者并列。花鼓子属即兴而作,有些好的口头作品经长期传唱而得以保留。花鼓词结构一般是每段7字4句,少部分5句的最后一句为5字。有时在第2句后插入数板词,而使篇幅打破限制。花鼓子伴奏锣鼓各地都是三板式:唱完1、2句打头板,唱完第3句打二板,结束句打落板,旋律为徵调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分:汉江上游各地为上河调,下游为下河调。高山区曲调粗犷、高亢而旋律性差;低山区曲调细腻,装饰音多,旋律性强。风俗歌,有孝歌、哭丧、哭嫁、撒喜、办交待等类型。流行广的是孝歌,哭丧、哭嫁。过去还产生过专事唱孝歌的艺人和受聘哭嫁、哭丧的人,因而,它已同实感相分离而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其基本调式亦为五声徵调式。
 
 宗教歌曲,这是民间从事某种宗教迷信活动时唱的主要有“道歌”、“坛歌”、“端公调”、“烧拜香”等。

关于紫阳茶的诗句

2. 紫阳富硒茶的介绍

紫阳富硒茶,中国陕西省南部紫阳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区位于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雨适中,气候宜茶。境内产销茶叶历史悠久,且天然富硒区,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具有特种保健功效。

3. 紫阳富硒茶的硒含量有多少?

紫阳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经国家组织普查,紫阳土壤含硒量达0.70—15.59ppm,平均达到0.22ppm,明显高于全国其它地区。富硒地层厚度达40-50米,富硒浓度适中,易于被植物吸收。
紫阳富硒茶大部分的硒元素含量都符合全国供销标准规定的,大于0.2PdM小于4.0PdM的要求,所以说这样的紫阳茶是名副其实的富硒茶,长期饮用这样的茶,有利于改善缺硒人群的身体状况。

紫阳富硒茶的硒含量有多少?

4. 紫阳富硒茶的品质特点

天然紫阳富硒茶的珍品为紫阳毛尖系列,分翠峰、银针、翠芽等,其品质特征是:芽叶嫩壮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长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美、回甘,叶底嫩匀成朵。 自1981~1982年春季,紫阳茶试站、汉中地区、西北植物所及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组分别按规定采留标准(第一轮新梢长到1芽3叶时采1芽2叶)制成蒸青化验样品,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化验,结果表明,紫阳茶的品质成分有下列显著特点:(一)富含氨基酸平均值最高的是紫阳大柳叶,含3.46%,其次为苦茶、紫阳槠叶种、大青茶,均超过3%。绝对值最高的是1981年在紫阳焕古公社铁壁三队采集的以大叶泡、槠叶种为主体的混合样,氨基酸含量高达5.69%。其次是1982年采集的紫阳县洄水区斑桃公社店湾队7号样,氨基酸总量达5.10%。1981年紫阳茶试站在同样肥培管理条件下的品种园中采样化验,除贵州湄潭苔茶达3.01%,其余7个外地品种均≤3%,而紫阳茶达3.08%。富含氨基酸是紫阳茶浓而不涩、滋味醇和回甜的物质基础。(二)咖啡碱含量高咖啡碱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一般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为2~4%,品质滋味好的茶叶,一般咖啡碱含量也高。紫阳群体中,除紫阳圆叶含2.51%外,其余均在4%左右。苦茶最高,为4.43%;其次为柳叶种4.37%,槠叶种4.36%,小叶种4.16%。咖啡碱含量高且稳定,变异系数都不大,是紫阳茶品质好的又一标志。(三)多酚类化合物中儿茶多酚类含量高,品质成分比率协调紫阳群体各地方种茶多酚含量中等偏高且比较稳定。高于26%的有圆叶种(28.7%),柳叶种(27.61%),紫芽种(27.14%)、大叶泡(26.16%),其余均在中等范围。变异系数除圆叶种和小叶种超过20%以外,其余均在13%以下。紫阳种与外地良种相比,仅次于贵州湄潭苔茶和湖南云台山大叶种。儿茶多酚类总量仅次于贵州湄潭苔茶,而高于其它7个外地良种。据杭州茶叶试验场多年研究认为:儿茶多酚类与氨基酸的比值大则适宜制红茶,儿茶多酚类与氨基酸的比值小则适宜制绿茶。紫阳种儿/氨比值仅67,比南江大叶种和福鼎大白茶稍高,而低于其他6个外地良种。尤其是焕古茶儿/氨比值仅40,充分说明是适制绿茶的优质鲜叶。紫阳茶除了富含影响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外,还富含微量元素硒。1981年对紫阳31个公社48个样进行含硒测定,其范围在0.122~3.83PPm之间,高于安徽、浙江、福建等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二院自1972年至1977年8月,采用茶树根治疗高血压症140例,表明茶树根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作用,同时观察到茶树根尚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高血压伴有高血脂症者尤为适宜。药物的副作用少,对心电图、肝功能无明显影响。1978年以来,又进行了一年多防治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不仅证明茶树根有防治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证明紫阳茶树根的作用不仅高于对照组,还高于四川江津茶树根组。从实验期间的动物健康状况看,紫阳茶树根组明显比作为对比标准药物的安妥明组好。凝血时间紫阳茶树根组也比安妥明组明显延长1倍。

5. 描写紫阳茶的诗句

1. 关于紫阳茶诗句 
        关于紫阳茶诗句   1.紫阳茶的品茶   
 在紫阳品茶,至少要过三道水,这样才能品出真味。初品,会觉得味较淡,淡过之后,又有些小苦,再品,苦中含香,味极浓郁,放在舌上有点舍不得下咽,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再品一次,茶味更是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旋肺,让人越发回味无穷。
 
 紫阳县城多茶馆,南来北往的客人进得门来,老板便笑脸相迎,看座,寒暄几句。然后便提壶在手,滚沸的开水如银练泻下,茶叶已在碗中雾散尽是不翻滚,客人就能品味到清香可口的紫阳富硒茶了。品完了茶,茶的美味便会永久留在记忆之中,足够你回味一辈子。
    2.紫阳的茶文化有哪些   
 紫阳茶文化底蕴: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
 
 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
 
 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
 
 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
 
 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
 
 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
 
 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
 
 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
 
 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 ·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
 
 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
 
 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
 
 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
 
 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
 
 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
 
 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
 
 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艺作品已。
    3.选择一首茶叶诗句写七个字,56句好诗   
 1.《茶》
 
 年代: 宋 作者: 厉文翁
 
 海滨鱼盐胜耕稼,尝呼父老采丁宁。
 
 江乡鱼茗尤逐末,为分利害别重轻。
 
 拔茶种桑何苦口,崇阳因得良吏名。
 
 2.《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卢祖皋
 
 秋庭木落长莓苔,寂寞东岗菊自开。
 
 惟有诗翁幽兴熟,每携茶具竹间来。
 
 3.《茶声》
 
 年代: 宋 作者: 李南金
 
 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
 
 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
 
 4.《茶灶》
 
 年代: 宋 作者: 刘边
 
 仙人足戏剧,盘石留涡房。
 
 紫阳此来游,与客煮茗尝。
 
 青烟久消歇,白云时飞扬。
 
 至今潭中水,犹作笑语香。
 
 蒙茸屐迹在,欲步不敢翔。
 
 三吸此清冷,回首入空苍。
 
 5.《尝茶》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6.《石桥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郑伯英
 
 白发青衫故倦游,何人能办钓鳌钩。
 
 却逢大士开青眼,现出茶花五百瓯。
 
 7.《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翊龙
 
 春霆发蕾抽新馥,榷吏穷搜不容粟。
 
 是谁千金收寸芽,烹鼎车声绕斜谷。
 
 白云飘落甘露椀,清风吹破玉川屋。
 
 平生此腹负将军,空揽十年灯火读。
 
 8.《陆羽泉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9.《焙茶》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异荈云边得,山房手自烘。
 
 颇思同陆羽,全觉似虑仝。
 
 孤阅当先破,仙灵更可能。
 
 蓬莱知远近,我欲便乘风。
 
 10.《茶诗》
 
 年代: 唐 作者: 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4.紫阳的茶文化有哪些   
 紫阳茶文化底蕴: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
 
 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
 
 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
 
 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
 
 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
 
 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
 
 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
 
 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
 
 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 ·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
 
 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
 
 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
 
 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
 
 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
 
 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
 
 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
 
 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
    5.茶 花 古诗词   
 形容茶花的古诗词很多,选取部分共享,示例如下:
 
 1、《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唐】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2、《新植海石榴(海石榴即山茶花)》 
 
 【唐】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月寒空阶曙,幽萝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芳根闷颜色,徂岁为谁荣? 
 
 3、《山茶花》 
 
 【唐】温庭筠
 
 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4、《山茶花》 
 
 【唐】贯休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5、《山茶》 
 
 【明】归有光
 
 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6、《闽城岁暮》 
 
 【元】萨都剌
 
 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 海外人家除夕近,满城微雨湿山茶。
 
 7、《浣溪沙· 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坠地戏作》 
 
 【宋】辛弃疾
 
 酒面低迷翠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雨和风。瞥向绿珠楼下见,坠残红。 
 
 8、《山茶花》
 
 【清】段琦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9、《十一月山茶》 
 
 【唐】 白居易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
 
 10、《白山茶》 
 
 【明】沈 周 
 
 犀甲凌寒碧叶重,玉杯擎处露华浓。何当借寿长春酒,只恐茶仙未肯容。 
 
 11、《山茶》 
 
 【清】刘灏 
 
 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 
 
 12、《山茶》 
 
 【宋】陶弼 
 
 江南池馆厌深红,零落空山烟雨中。却是北人偏异惜,数枝和支上屏风。
 
 13、《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宋】苏轼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14、《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15、《采茶曲》
 
 【清】黄炳
 
 正月采茶未有茶,村姑一队颜如花。秋千戏罢买春酒,醉倒胡麻抱琵琶。
 
 二月采茶茶叶尖,未堪劳动玉纤纤。东风骀荡春如海,怕有余寒不卷帘。

描写紫阳茶的诗句

6. 紫阳富硒茶的生产情况

 根据紫阳县各地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全县可分为3个植茶区域:(一)汉江、任河沿岸浅山丘陵适宜区包括中北部的39个乡镇:以优质高产区焕古、和平、长白、云峰、汉南、瓦房、太月、芭蕉、江河、红椿、深阳、尚坝、东木等乡和城关镇为中心,向北延伸到凤凰山、米仓山区的汉城、金川、松溪、三官堂、五林、安溪、双安、宝狮、北陡、蒿堰、复青;向东南扩及上东、苗河、解放、目连、洄水;向西南扩及广城、牌楼、高桥,以及碱土带西南方的瓦庙、保坪、紫黄、麻柳、毛坝、青荆等乡。区内有典型的北亚热带气候条件,茶叶生产基础较好。(二)巴山浅山次适宜区  主要包括燎原、万兴、铁佛寺、高滩、双柳、联合、绕溪、龙潭、深磨、四坪、桥镇、斑桃、小河等13个乡。这一带雨量充沛,但气温偏低。东部米溪、三台、前河、石坝一带水热资源丰富,但因有石灰石矿群分布,也是次适宜区。(三)巴山山地及碱土带不适宜区该区包括热量不足的六河、界岭和碱土带中的新联、大坝、白鹤等乡,历史上有零星茶树分布;1974年盲目兴建了2200余亩新茶园。据1983年茶叶区划调查,全县茶园总面积96931亩,其中以粮茶间作为主的老茶园40522亩,占总面积41.8%。其分布的最高点在海拔1450米的洄水区斑桃乡秀道村花栎朳。海拔1000米以上为苦茶分布区。据典型调查,毛坝区青荆、麻柳2乡,洄水区斑桃乡,双门区四坪乡,红椿区红椿、尚坝、燎原3乡等地共有苦茶1150亩。老茶园大都分布在粮地中或桐林下,每亩平均300~400蔸(株)。全县成片新茶园56400亩。其中: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39580亩,占新茶园面积70.19%;901~1000米间8670亩,占新茶园面积15.39%;1001~1100米间3640亩,占新茶园面积6.46%;1101~1200米间2780亩,占新茶园面积4.99%;1200米以上1710亩,占新茶园面积3.04%。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近40000亩新茶园,加上原有的40000亩老茶园,是县内的骨干茶园,共80000亩。县内583个行政村中不产茶的仅30个,年产茶0.25吨以下的130个,产茶0.25~0.5吨的92个、产茶0.5~2.5吨的250个,产茶2.5~5吨的63个,产茶5吨以上的18个。毛坝区麻柳乡染房村年产量最高,为16.78吨,是县内唯一年产10吨茶以上的行政村。产茶最多的乡是蒿坪区复青乡,最高年产52.55吨。年产茶15~50吨的乡有城关区焕古、云峰、太月、和平,红椿区红椿、尚坝、深阳、江河,高桥区芭蕉,蒿坪区蒿堰(镇),洞河区苗河,双门区四坪,毛坝区麻柳,洄水区斑桃等14个;年产茶5~15吨的乡有汉城区汉城,红椿区燎原、东木,蒿坪区北陡、宝狮,城关区汉南、瓦房(镇)、长白、上东,洞河区米溪、石坝、洄水区目连、洄水、小河,双门区解放、桥镇、深磨,高桥区龙潭、高桥,毛坝区瓦庙、保坪、毛坝、青荆、紫黄等24个,以及城关镇;年产茶1.5~5吨的乡有汉城区三官堂、松溪、五林,洞河区前河、三台(镇),高滩区广城、牌楼、高滩、双柳、绕溪,毛坝区联合,高桥区铁佛寺等12个;年产茶0.5~1.5吨的乡有汉城区安溪、金川,蒿坪区双安,高滩区万兴,双门区六河,洄水区界岭等6个;年产茶0.5吨以下的乡仅3个:高滩区的白鹤、大坝和毛坝区的新联。  紫阳境内茶叶产量,有记载的始于宋代。宋代,全国茶叶产量35000吨以上,而包括今紫阳茶区在内的利州路和成都府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周靖民:《宋代的茶叶产区》,载《中国茶叶》1983年第4期)占全国总产60.1%。(兴元)《图经》载:“秦司置司兴元,属官一员掌之职,在收宕昌、高峰、贻峡、文州所买马,类聚发纲,及受本府南郑、城固、洋州之西乡茶引钱,及利州路军博马,按帛发马,一岁凡一百三十纲六千五百匹。”明承宋制实行“茶马法”。由于地理位置和茶叶品质方面的原因,朝廷十分重视陕、川之茶。《明史·茶法》除末尾一段提到其他茶区外,几乎全部篇幅都记载了陕、川茶叶史实。当时,“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明史·食货志·茶法》)文中所称“汉中”,当指汉水上中游这一地域,而非仅限于今汉中地区。民国《西乡县志》载:“汉中之茶产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县又四百里,经于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自明至民国,紫阳茶运销西北,多先集结于汉中、西乡。所以,当时的汉茶,实际上多为今紫阳县所产。明末,由于战乱和灾荒,紫阳人口锐减,茶叶生产随之衰落。康熙《紫阳县新志·物产》载:“兵荒之后,比屋逃亡,林木遮蔽,鹿豕剥食,紫阳之茶日见其濯濯矣。”清乾隆以后,湖广川湘一带的破产农民大量涌入紫阳。他们占据山林,垦荒种粮,同时恢复了茶叶生产。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据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考证,清代中叶紫阳茶区各县最高年总产茶曾达1500吨,其中紫阳县1000吨以上。后因左宗棠西征,湖南茶大量涌入西北,紫阳茶受到排挤,渐见萎缩。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在谈到清末民初全县茶叶生产状况时说:“茶麻以西南区及蒿坪河一隅为最多,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谷雨前毛尖尤称上品,唯制法不精,行销地向复加以限制。”“光绪间价尤低廉,多有毁去茶树者。近年(按:指民国十四年前)茶价稍昂,植者渐广。”抗战期间,湘、皖等省茶区相继沦陷,交通阻塞,南方茶叶无法运销西北;而紫阳茶不但未因战争而停滞,销路反而扩大。它不仅销往西北各省重要城镇,而且向为皖、湘茶叶销场的西安、鄂北、豫南,也有紫阳茶销售,大有供不应求之势。茶农普遍增植新树,茶叶产量迅速增长。抗战初期,中国地理研究所人生地理组王成敬和綦江县立中学贾秉温对紫阳茶叶生产进行综合考察后指出:紫阳“居陕南茶区之中心,全县产茶。因而陕西茶叶普遍即以紫阳称之,所有外销者亦多称紫阳所产也。”“每年约产三十余万斤。”(《紫阳茶之产销》见书内文献辑要)《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亦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紫阳“全年运销量320000斤”。(交通部邮政总局编,台湾华世出版社1978年3月台一版)。到抗战中期,全县茶叶产量增长60%以上。据陕西省银行紫阳县分行民国二十九年(1940)10月16日报告:该县“本年茶采至五次,总产量约五十万斤。计洞河十九万,瓦房店十三万,蒿坪河八万,宦姑滩六万,本县城四万斤。”“本年运销西安约十四万斤,汉中十六万斤,甘肃六万斤,安康四万斤。”(《紫阳茶叶调查》,见书内文献辑要。)民国三十三年(1944)紫阳茶叶运销量达到260吨;至抗战结束以后,全县茶叶产量超过500吨(折合100万斤),比抗战初期增长两倍以上。解放战争期间,全县茶叶生产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新的发展。至194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0000亩,总产54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紫阳茶有了迅速发展。1953年3月,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建立后,以紫阳为重点,进行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了茶叶增产。当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6000亩,总产达到750吨。1954年,人民政府发放了3亿元(合今3万元)茶叶预购款,扶持茶叶生产。并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时,教育茶农组织起来,响应国家增产号召。在县内红椿坝、毛坝关、宦姑滩、瓦房店及邻县岚皋选择了5个工作中心基点,开展加强茶园经营管理、补植缺株、有计划地发展新茶园、提高茶叶产量、提高制茶技术水平和茶叶质量等示范性工作,认真总结推广了茶园中耕除草、施肥、老茶园更新、防治病虫害的经验。其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下,茶叶生产持续增长。至1957年,茶园面积达到38500亩,比解放初增长92.5%;产量达到1075吨,比解放初增长97.2%。成品茶质量有显著提高。据陕西省供销社统计,1957年1~4级茶比重由1956年的59.85%增至74.88%;5级以下粗茶则由40.15%降为25.12%。茶农实际增加收入20.33万元。毛茶收购价由1956年的每担(50公斤)51元提高到55元。1958年虽因贻误采期,使7吨鲜叶老在树上,茶叶总产仍达1150吨,为此前最高产量。1959年,紫阳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不仅当年茶叶产量比1958年下降11.4%,茶树生机也受到很大破坏。60年代初,因缺粮矛盾突出,茶园面积缩小,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1962年,全县茶叶年产量仅650吨,为1958年的56.5%。1965年初,安康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提出“两手抓,双丰收”的农业生产方针,紫阳兴起茶叶生产热潮。县级机关带头进行茶树短穗扦插,收购部门提高茶籽价格,政府对农民实行茶籽补贴,从而发展了一批新茶园,并对原有茶园加强了管理。当年,产量有了较大回升,总产达950吨,较1962年增长49.2%。其后,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错误地认为“茶叶不能当饭吃”,茶叶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全县产量长期在650~900吨之间波动。1974~1978年,贯彻全国茶叶会议关于“茶叶生产要有个大的发展”的决议,全县播种茶籽1455吨,发展条列式茶园60000亩。并建立公社茶场56个,大队茶场410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贯彻执行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茶叶产量稳步回升,结束了长期低而不稳的状况。1884年,茶叶总产超过1000吨;到1985年,茶园总面积达到120900亩,茶叶总产1177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1974年以后的发展茶叶生产热潮中,由于有近30%的茶园种植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头上,而且周围林被较差,易受旱、受冻;还有一部分茶园建立在碱性土壤上;所播茶籽除少量当地种外,绝大部分是从湖南省调入的群体品种,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到2012年,紫阳县全县茶叶栽植面积逾17万亩,年产茶总量达到3800吨,实现产值7亿元,综合收入10亿元。

7. 怎么品紫阳富硒茶

紫阳富硒茶的冲泡方法:
  一、择器:选择陶瓷器皿、玻璃器皿泡茶为最佳,金属器皿、塑料器皿都有损茶的色香味。
  二、择水:原汁原味的山泉水为最佳,纯净水和含有漂白粉的自来水次之,会损茶味。
  三、煮水:煮水器以铝壶最好。明前毛尖,叶子很嫩,以75℃一80℃的开水冲泡,水开后冷却片刻再冲泡,若水温太高,则汤色发黄,香味失去,茶味苦涩。其他细嫩茶叶可用80℃一90℃的开水冲泡。中低档茶则用90℃一100℃的开水。
  四、投茶:一般用100克水冲泡3至5克茶叶为最佳。先投茶后注水。
  五、注水:先注三分水润茶,10秒后再注满(七分为满)。嫩茶不宜捂盖,否则会将叶片炯熟,香味俱失。叶片较粗老的头茶则要加盖,保持水温,让叶片舒展开,让茶的香气和苦甘味充分渗出。
  六、饮茶:观看茶叶在杯中舒展的全过程,看“一枪二旗”在水中的旋舞,若还是直立不倒的名茶,碧叶舞罢后齐齐垂悬于水中,美不胜收,足能领略佳茗似佳人的韵味。闻香品茶,不可一次喝光喝净,须留三分适时添水,二泡、三泡依次类推。

怎么品紫阳富硒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