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2024-05-19 01:10

1.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文章出自一位女婿的笔下,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身上,他们面对“感冒”这些小病的不重视,致使病情加重。从感冒、输液、去医院检查、进ICU病房、插管、人工肺到办身后事等整个过程都详细记录在文中。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话题。
  
  
 我关注了一个公众号“玩转加拿大”里的评论情况。其中多为感慨生命脆弱、勾起网友回忆及同感、医患关系紧张,抱怨治病难等。每个职业的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说出了各自的观点。
  
 有些人考虑到了中医,在现在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中医,对于西医的依赖过于强,一生病便是西药。有句话说的话“西药治标不治本”,对于中医我们一定要传承,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如今处于一个“医生少,患者多”的情形下,再加上医患关系紧张,病人家属宁可花大价钱找所谓的关系,也不愿意信任医生。就像文中转院事件,转了院结果还是得去原医院买药,甚是尴尬。面对医生的建议,病人家属不听,非要闹着转院,但是出了问题又要找医院的麻烦。也正是这些不信任的行为,加大了医患矛盾,如果多一点信任,或许可以多挽救一条生命。
  
 有些家长也在下面提出了,“要不要让孩子选择学医这条路”、“是否后悔当医生”等问题。固然社会上有部分人认为医生就应该治好病人,治不好就是医生的错,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排斥学医。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们,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敬仰。
  
 每一个引起轰动社会事件,都必然有它值得传播的原因,正确理解社会事件,不做无知的愤青。热爱生命,小病也要注意,切勿造成不可弥补的过失。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2. 流感季中再读《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已经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褪去。在疫情期间,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曾经读过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说是一篇文章其实不太恰当,因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是多篇日记的集合,时间跨度接近一个月。
  
 这篇文章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很多人都看到过。当时的我同样地,被里面的内容所震撼。里面印象最深的五件事,
  
 一是“我”和“我”的家人亲戚们起初都认为“一个北京的三甲医院难道还治不好去去所谓流感”;
  
 二是寿衣店的老板听到“我”的岳父死于“感冒”却丝毫不惊讶,反而评论“感冒已经害死好多人了,从发病到走时间都很急”;
  
 三是医院的太平间大多都是承包出去的,会诱导死者家属通过太平间走程序,当“我”们直接走政府定价的殡仪馆时,抬棺木的行车司机直接对“我”妻子吼道“你们为啥不走太平间!”
  
 四是病人虽然插着管治疗,但是镇定剂作用下却仍然有意识,然而已经失去了对于身体的控制,只能痛苦地磨时间,治疗结束后殴打家属者多而有之,或者哭诉,但是决定是否插管的只能是家属而非病人
  
 五是治疗费用之贵,ECMO开机六万,每天两万起,治疗效果不保证
  
 这篇文章之所以震撼我,是因为绝望。作者的资产还是比较丰厚的,即便如此面临高昂的治疗费用也是一场赌博;我可能积累不了作者那么多的资产,但是同样的事情却可能变本加厉地发生在我的身上。暗想,倘若有一天我面临了同样的事情,又该如何?假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规模没有这么大,国家自然不会免费治疗,那么就会是一场飞来横祸,还有可能是灭门的那种。
  
 文章的细节太丰富、太真实了:输血要献血,筹集献血又无比困难;开医保等证明时却遇到了基层的恶劣态度和推诿,装作感染了SARS才顺利办好;医院病床一床难求;太平间原来是承包的,不从那里走行车司机还会直接冲着死者女儿吼叫;给岳父穿寿衣却因为插管伤口没处理好弄脏了寿衣,不得已从帮忙抬棺的人那里又买了一套,还是原来寿衣的半价;再次穿寿衣时身体已经冷了,很难穿;灵车不能停,黄灯加速、红灯减速……从头到尾的细节,仿佛我就在现场帮忙操持着这一切。
  
 张文宏医生曾经说过,我们把“flu”翻译成流行性感冒非常不合适,因为这与感冒根本是两个概念。就我个人而言,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甚至在读过《北京中年》之后,我也没有认识到流感的严重性——在我眼里,也在作者和他岳父的亲戚眼里,“这不是多喝水、多睡觉就能好的病吗?”曾经看过一段采访,询问日本街头戴口罩的人是为了什么,结果最重要的三个原因是御寒、花粉症、感冒。当时的我认为御寒和花粉症很正常,但是预防感冒这个理由,可能与日本人对卫生非常敏感的特性有关吧。现在看来,这个感冒显然是指流感。
  
 直到如今,西班牙流感、SARS、MERS、新冠疫情才在我的心里和"流行性感冒"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新冠疫情对我的威胁越来越小了,但是它和其他的流感却不会消失。《北京中年》中描写的流感也许从未离我们远去,只是传染力没有像新冠肺炎这样强,但却一直在给一个又一个的家庭造成深重的灾难。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因为研发投入太大而病毒却一直在变异。但是人类真的束手无策而只能祈祷这样的厄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吗?我想,不止我一个人不会同意,但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技术与智能技术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能看到通向答案的道路。

3.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读后感如何?

午饭后,办公室没人,淼哥坐在办公桌前看欧文·亚龙写的《叔本华的治疗》。
娟妹一阵风似的跑过来坐下:“淼哥、淼哥,你看到了吗?昨天有篇文章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淼哥头也不抬,继续看书:“怎么没看到呢?今天一大早,我老婆就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我,它肯定触动了相当一批人的神经。
这篇2.6万字的文章,能让人一口气读下来,肯定不简单。情节跌宕起伏、过程唏嘘不已。
通过文章,可以勾勒出作者的社会形象:大度随和,孝顺父母,睿智理性,善于调查总结;
本人受过良好教育,成功的金融人士,在北京有房有车;岳父在老家有社会地位,岳母是前医务工作者,老婆有国外生活背景。
有相当的经济储备可应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联系,有大量的亲戚资源可调配;
能在北京这种积聚全国精英的城市扎根,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完全是一个成熟中产阶级家庭的配备。
而结果呢,从文章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接踵而来的意外,和在打击面前的束手无策。人、财、物,在疾病面前如此渺小。
这篇文章很写实,值得我们好好读一下。出发点不同,每个人得到的感悟也不同,作为一名医生,我有10点可以分享一下: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用,你能承受猝死或者瘫痪带来的影响吗? 不要争强逞能。
2、你以为的安逸生活,可能不堪一击,你能在突发事件时迅速找到应对措施吗?不要过度自信。
3、有梦想就去追逐,有想法就去实现,你有想过当下就是唯一的机会吗?不要追悔莫及。
4、任何时候都要预备风险基金,钱到用时方恨少,你能迅速调配20万块钱周转吗?不要孤注一掷。
5、你认为的小病小灾,可能是致命一击,你能理解‘感冒’、‘生孩子’会死人吗?不要说医生喜欢‘危言耸听’。
6、要结识几个医生朋友,关键时刻出手能解决大问题,你愿意为了不靠谱的其他朋友‘得罪’他们吗?不要自断后路。
7、注意定期体检,注意接种疾病疫苗,你能理解‘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道理吗?不要讳病忌医。
8、借出去的钱,就当是丢了,救急不救穷,你能接受有借无还的悲愤吗?不要事后怪自己有眼无珠。
9、‘分级诊疗执行’、‘互助献血取消’、‘社保报销审核’等政策有道理,你考虑过实际操作、特殊情况吗?不要纸上谈兵。
10、医者父母心,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帮帮病人,你能做到换位思考吗?不要遗忘初心。
我不是呼吸科专业的,进一步的解读有待相关科普文章的陆续出现,
比如这种可怕的未知病毒是什么,感冒后出现哪些症状必须立刻去大医院,流感为什么会引发死亡......
医生不是神,面对很多疾病还是束手无策,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
只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大家对生死的感悟,对危机的警惕,对世事的思考。”
娟妹眼圈有点红:“我好害怕,一次不经意的流感,击垮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如果我遇到作者那样的情况,我家处理的应该还没那么好。
所谓的富裕安逸生活,原来只是建立在沙堆上,小小的一震,再辉煌的建筑也瞬间瓦解,我是该相信命运吗?”

淼哥放下书,揉揉肩膀:“命运之说有点儿虚无,尝过了悲欢离合,见过了生离死别,很多事情你就能看开。
有人说,人的一生最该去的三个地方:医院、监狱、火葬场。
去过医院后你会知道:喔!健康是幸福的,我现在很健康,我好幸福;
去过监狱后你会感慨:喔!自由是无价的,我现在自由自在,我好幸福;
去过火葬场你会顿悟:喔!活着是灿烂的,我现在还能见到亲人,我好幸福。
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我给大家16字建议:活在当下,珍惜拥有,未雨绸缪,理性应对。
活着,就要力求精彩;逝去,务必静穆恬然。
做事尽心,结果随缘;放下执念,浅笑安然。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读后感如何?

4. 如何看待《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刷屏文章?

看完这部作品,感觉多多少少地冲淡了伤感、悲哀、无助和莫名的情绪,并且会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朋友们共勉:‍‍第一,爱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对家人最好的爱。第二,这篇文章里有很多不为我们普通人所知的常识。第三,生病要去医院。不要觉得“我这身板……”怎样怎样,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第四、要有点‍‍钱。自己年轻时一定要多赚点钱,多买点保险,多买几套房子。万一需要急用大钱,卖不了身,可以卖房。
‍‍

5. 如何看待《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刷屏文章

真实、无奈、接受,负重前行!
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心里宛如一块石头压在心头,久久很难释怀。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流感是如此可怕,如此迅猛,在短短的29天,就夺走了人的生命。

这篇文章和以前那些爆文是有所不同的,不是所谓的鸡汤文,也不是明星的情感文,而是和我们有着非常接近的生活文。
关于流感,这个话题,离我们远吗?是只有北京才有吗?当然不是,流感似乎一直围绕着我们生活,从春天到冬天,流感这个词似乎只是短暂的休息后,就立刻卷土重来。
孩子学校前一阵也有不少学生感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感,孩子只要打个喷嚏,我们精神都很紧张,观察孩子的气色、精神,反复叮嘱孩子勤洗手,多喝水。

朋友的孩子感冒了,也不敢去儿童医院,而是找了附近的一所三甲医院的儿科看病。儿童医院的儿科当然要好一些,看病的都是孩子,医生的临床经验更丰富,但是朋友担心的是生病的孩子很多,是不是很容易传染疾病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遇到孩子生病时各种焦虑、担心无法用言语尽数。朋友的孩子感冒发烧,医生看了化验结果,又让做了个流感检测,400元的检测费,还好不是流感。朋友开始担心是流感,检查后安心多了,虽然花了400元,但是花钱买安心啊。
关于爱,作者用平实、详尽的语言记录了岳父生病住院的种种经历,文字很简洁,但是很有力量,很打动人心,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家人的爱,对岳父的忍让,对妻子的关心,特别是对女儿的疼爱。

关于钱,花钱如流水这句话在医院是毫不夸张。作者的经济收入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是面对高昂的医药费,也在考虑卖房子来维持,而且是算能维持多少天。也许保险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得不说,金钱最大的意义就是关键时候能救命。
关于尊严,正如作者所写的,他的岳父如果知道会遭受这么大的痛苦,还会不会愿意花钱救治呢?岳父似乎很有些脾气,大概生前是个挺有能力,挺受人尊敬的人,可是疾病却让他痛苦地毫无尊严的离开,这大概是违背他的本意吧。

教学相长,做个有心人。欢迎关注佩佩说说。

如何看待《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刷屏文章

6.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击溃中年的不是流感, 而是无原则的顺从

 昨天晚上将近十二点,我看到了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彼时,右手边是酣睡的三岁女儿,客厅里孩子爸爸还正在书桌前工作。越简单的生活似乎越显得珍贵。
  两万六千字,我很认真的读完了,在静谧的夜里有说不出的恐慌和害怕,转过身去亲了亲宝贝的额头,紧紧的抱了一下孩子,感受一下真实的存在。
  在恐惧之外,心里觉得很堵。从笔者的字里行间,我能读懂他无奈又隐忍的情绪。
  “岳父表态后,我习惯性沉默,检查三岁的孩子已经穿上羽绒服后,自己裹上衣服回屋去了。”这是文中第一处显露出的无奈,长辈为大,笔者用了“习惯性沉默”。说明类似不管对错,都要服从的小事,并不在少数。
  当笔者担心孩子被传染,想把孩子和姥爷隔离开来,提供了两种方案:第一种自己小三口出去住,第二种岳父岳母出去住;却都被妻子否决了。“尽管大怒。最后还是洗洗就睡了。”这是笔者的原话。
   
  当笔者和岳父要从酒店到医院,笔者说“此时犯了个错误,岳父执意要走过去,我们也按惯性顺从。”一个“执意”,一个“惯性顺从”,两个词分明说出了在日常中,岳父的话语权和自己的顺从。
  特意复制了笔者的一段文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