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多数学佛之人都是不得志,逃避社会的说法?

2024-05-17 01:47

1. 如何看待大多数学佛之人都是不得志,逃避社会的说法?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现在的学佛人,绝大多数是发心修 行的人,真心相信佛教的理论和方法是真理,能够让人离苦得乐,从苦的根源心上转变过来。
  还有相当多的人,是想通过学佛改变命运。
  因此,学佛之人往铁观音并不消极,反面是积极的、充满正能量。
在世人眼中,修行是逃避、是消极,只有身世凄惨才得以入门。这便是所谓的“名正言顺”。

而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太子,却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典型,他抛弃了帝位、娇妻、河山。这些常人日日惦记的东西,人家白送都不要。

你说,佛陀老人家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以常人的思维,是很难做出评判的吧!

PS:我倒是衷心期望命运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这样我就能“名正言顺”地出家修行了:)

如何看待大多数学佛之人都是不得志,逃避社会的说法?

2. 学习佛教的人是不是都是逃避现实的人

学佛之人,是真正面对现实的人。仅举2例
 1. 比如“死亡”这件事,是最现实的事,无论富贵贫贱都免不了死亡,但普通人平时不愿意面对,也不愿意去思考。但学佛人是直面死亡的,因为学佛人每天都要“念死无常”,这是学佛人每天必修的功课。
2.比如“不净”, 人体是不净的,体内充满屎尿脓痰,无论怎样涂脂抹粉也不能掩饰,这是残酷的现实,普通人平时不愿意面对,甚至倾家荡产去贪念美色的外表。但学佛人每天都会面对现实。“念身不净”也是修行人每天的功课。
   还有很多例子,仅仅以上这个两个现实举例,就可以说明,学佛人敢于面对现实,而普通人不愿意面对现实。

3. 我想谈谈我一直逃避哲学和佛学这类文化的原因

1,“人活在世上出发点肯定是自己”
常识确实是这样,但常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也有一些人,不是为了自己。
2,“比如人做好事可以感受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觉 另外做坏事的人肯定感觉不到手留余香这种感觉才会做坏事“
有些人做坏事也有留余香这种感觉,而且引以为傲。比如希特勒。
3,”这其实是在保留人性和享受一个平衡点”
实际上,滥杀虐杀,问题不在是否平衡,在于会引发精神上的痛苦。
佛教和哲学在于推论到极致。例如佛教,如果一个行为引发痛苦,那么一般人的看法是偶尔不做、然后还会再犯,如此反复。而佛教则是建立一个确定性的见解,然后百分百执行,最终完全断除这种行为。
例如,吃高热量食物,会带来肥胖,常人的做法是等到胖了再戒一段时间,然后再反复发生肥胖。当有了确定性的认识,或者永远控制食用的数量,或者采用永久不吃高热量食物的方式。
这时就会发生,戒掉的人觉得挺简单,一念之间;没戒掉的人觉得特别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其实,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不难;杀本身也无所谓善与恶。问题在于这些行为引发的结果。

4,实际上逃避的心理,就说明发现了事情有些不对。
怀疑和疑惑同样带来痛苦,“我”的特性就是寻找确定性,而事实上“我”没有确定性,所以这是带来痛苦的根源。
简单来说,一个成人的身体和小时候的身体区别很大的;另外,在科学上,一个人1个月的时间,全身细胞都会新陈代谢一次。也就是说身体不断的在变化,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是“我”。
精神上,小的时候喜欢的玩具,成人以后可能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扩展到对其它事物的看法,例如过去喜欢的音乐、味道等都在不断变化。最终,在精神上,“我”仍然是在不断变化的;
但是我们还是会认为,这个身体拥有的思想、精神、意识是“我”。
哲学也是类似的问题,发现疑惑,推论到极致。

回到吃肉和杀生的问题,这虽然带来短暂的愉悦,但是哲学和佛教,希望得到事情的本质,得到永恒的愉悦。当一些人认同了事情的本质,就会去追求永恒的愉悦,与它相比较,不吃肉这只算是一个非常小小的牺牲。

我想谈谈我一直逃避哲学和佛学这类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