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在收购沃尔沃后的现状

2024-05-19 06:17

1. 吉利汽车在收购沃尔沃后的现状

要在收购沃尔沃之后站稳脚跟,吉利要么能很快找到点石成金的扭亏捷径,要么获得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支援  吉利的未来  经过长达一年半的准备,只有13年历史的中国民营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与福特汽车于2010年3月28日签署了收购沃尔沃的最终协议,相关公司股票走势中国银行3.34+0.051.52%预计全部交易将在2010年三季度完成,但各方关注的收购资金结构和来源,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  据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介绍,收购沃尔沃轿车100%股权的18亿美元,包括16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支票。此外,吉利还为沃尔沃后续运营准备了9亿美元资金。  据此,吉利为收购和运营沃尔沃准备的资金约27亿美元。李书福称,这27亿美元中,一半来自海外,另一半来自国内。来自国内的资金中,吉利占51%。吉利内部的消息透露,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牵头成立了银团,为交易提供贷款,吉利自身投入将在7亿到8亿美元之间。另外,还有一家省级政府的融资平台也将参与出资。  不过,具体的联合出资方是哪家,以及整个出资中有多少来源于贷款,吉利仍未对外披露。此前外界盛传的联合出资方,包括北京亦庄投资公司以及天津方面的基金投资,此次均未现身。  一位接近北汽的消息人士透露,吉利原拟在北京设厂,并谋求北京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北京市政府高层对此事意见不一,最终反对派意见占了上风,认为北京应重点扶持一家汽车企业,即北汽。目前吉利正在争取黑龙江省大庆国资委下属的一家公司参与出资。  此次收购,对于吉利是美梦成真,但很多汽车业内资深人士担心吉利最终会被沃尔沃拖垮。“一年几亿美元的亏损,这是吉利无法承受之重。”一位参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动的汽车业内人士表示。  截至目前,无论是TCL,还是联想,中国制造企业的几次大手笔海外并购几乎都延续了同样的路径,即以国内市场盈利来养海外市场的亏损。TCL最终不得不弃子图存,而联想仍在勉力寻求出路。很难想象吉利可以用国内市场盈利来弥补沃尔沃的巨大亏损。公开资料显示,吉利2009年的盈利大约10亿港元(即约8.8亿元人民币),而沃尔沃2009年的亏损已高达6.5亿美元(相当于44.2亿元人民币)。  要在收购沃尔沃之后站稳脚跟,吉利要么能很快找到点石成金的扭亏捷径,要么获得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支援。  负责沃尔沃全球运营的,将是来自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的沈晖。在2009年底加入吉利之前,沈晖担任菲亚特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他拥有12年在多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沃尔沃中国项目负责人童志远则来自华泰汽车,此前在北汽集团拥有20多年工作经验,并担任北汽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合资公司北京奔驰的中方总经理。  沈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会通过沃尔沃董事会施加影响,但不会直接干预运营。他称,吉利会借鉴塔塔收购捷豹、路虎的经验教训,给沃尔沃管理团队独立运营权。不过,沈晖此前没有运营过欧洲公司。无论是他个人,还是吉利,均面临挑战。“菲亚特本身就是欧洲公司,此外,在博格华纳工作时,与德国分公司交流很多。我并不担心。”沈晖说。  李书福真正寄予希望的是沃尔沃未来在中国的市场和工厂。“沃尔沃是一只老虎。”李书福说,“(老虎)需要回归大自然,而不是关在笼子里。”李书福认为,瑞典和比利时工厂就相当于笼子,一旦把沃尔沃这只老虎从里面放出来,就能重塑雄风。他表示,收购完成之后,中国成为沃尔沃的另一个本土市场,中国市场将会提升沃尔沃的全球竞争力。但李书福此前也一再保证说,吉利不会关闭沃尔沃在瑞典和比利时的工厂。未来中国工厂和海外工厂如何平衡,沃尔沃是否能开发一个更大的市场来消化扩充的产能,将是运营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吉利汽车副总裁张芃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沃尔沃只是“伤风感冒”,问题在于“规模上不去”。“沃尔沃的研发投入可能跟奔驰和宝马差不多。”李书福在3月30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说,一旦规模提升上来,摊销在每辆车的成本就会降低。  但在另一家中国汽车企业任职、拥有十多年汽车业经验的高管认为,豪华车扩展市场很不容易,“既想保持高端车的形象,又想迎合大众市场,是不可能的。”  北京市工商局的注册资料显示,吉利集团已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了两家投资公司。其中,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初始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是童志远。近日,这家公司已经增资至71亿元。另一家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5亿元,法定代表人是吉利集团总裁杨健,近日该公司已增资至41亿元。  观察家普遍认为,传言中的联合出资方与未来沃尔沃在中国的工厂紧密相关,无论最终联合出资方是谁,其背后的真正支持者都是当地政府。吉利在宣布最终协议的同时未披露其他出资方,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吉利仍未敲定未来在工厂方面的安排。如果不是北京,吉利未来的中国工厂会花落谁家?

吉利汽车在收购沃尔沃后的现状

2. 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后股票涨了吗

涨了,但是不多
16年开始吉利销量上升,沃尔沃也开始复苏,沃尔沃新一代90系列上市,吉利股票才开始大涨,从16年初的三块多涨到17年底的二十六七

3.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了多少股份

沃尔沃轿车(volvo cars,就是造SUV、轿车……民用车的)全被收了
沃尔沃商用(AB volvo,就是造卡车、挖掘机……工程车辆的)被收购了8.2%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了多少股份

4. 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后,是不是以后沃尔沃就是中国自己的品牌了?

假如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后,这个品牌就是中国自己的品牌了。
可事实是吉利收购的仅仅是沃尔沃汽车,所以现实中这个品牌不是中国自己的品牌,而沃尔沃汽车才是属于中国的。
沃尔沃分为沃尔沃汽车公司(Volvo car corporation)和沃尔沃集团(Volvo group)两家,沃尔沃汽车曾是沃尔沃集团的部分家用轿车业务,沃尔沃汽车公司已由吉利控股,沃尔沃集团独立运营。
沃尔沃集团又包含沃尔沃卡车,雷诺(Renault)卡车,马克(Mack)卡车,UD卡车,沃尔沃客车,沃尔沃建筑设备,沃尔沃遍达公司,沃尔沃航空航天公司以及沃尔沃金融服务。

5.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现在怎么样了?

如果说当下的国产自主品牌哪一家发展得比较好,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是长城和吉利吧,而相比长城来说的话,吉利更是深入人心。不仅产品线更长,产品更丰富,而且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也是一贯的好,物美价廉可能就是最终的代名词。


但是大家知道以前的吉利吗?或者说9年前的吉利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知道当下的吉利产品,但是当年的情况估计还真的是一头雾水。那么当年吉利18亿美金收购的沃尔沃现在咋样了?又值多少钱?为啥专家表示:一个血亏,一个赚疯。而网友却表示:太不可思议了。

首先,说起9年前的汽车市场的话,过来人可能都知道不是一般的萧条。不仅国内汽车市场一片荒凉,就连成熟的国际汽车市场都很不景气,各大汽车厂商也纷纷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其中最为震惊车坛的估计非沃尔沃莫属了吧。毕竟那时候的沃尔沃可是国际汽车市场的一个巨头,而且其知名度一度不低于BBA,但是市场是无情的,即便沃尔沃有着“最安全汽车”的称呼,最终也依然逃脱不了“倒闭”的危机。

之后就有了百年福特收购沃尔沃的事情了,可是好景不长。原本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呢,谁知道强如福特也没能将沃尔沃从生死边缘给拉回来,甚至差点“连累”到福特。迫于无奈福特为了自保只好给沃尔沃寻找新的东家了,但迫于市场的压力国际汽车市场上竟然没有一家车企愿意接手沃尔沃,而这个时候吉利就正式进入了这个事件当中。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现在怎么样了?

6.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财务报表分析

你要找的是吉利还是沃尔沃的,若是沃尔沃的,可以去他们官网(国外的)上找,吉利的话许多证券网站都有,他的股票代码是00175,沃尔沃的话是这个网站:http://www.vfsco.com/financialservices/global/en-gb/volvogroup/newsmedia/_layouts/CWP.Internet.VolvoCom/NewsItem.aspx?News.ItemId=99596&News.Language=en-gb
至于分析,你可以从他们两者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

7. 从吉利并购沃尔沃看企业并购的论文

  从2009年10月底福特宣布吉利作为优先竞购方,到2010年3月底双方宣布以18亿美元成交,短短五个月时间完成有史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最大并购的核心工作,这样的效率十分可观。吉利汽车聘请的外部并购团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 | 赵辉 诺尔律师事务所法兰克福办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华泰证券

  公室

  2010年3月28日,吉利和福特公司宣布就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全部股权签署了收购协议。这样,中国汽车厂商首次收购了大型欧美知名整车厂。

  2009年中国市场汽车销售量达到1360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中国汽车市场仍然被德、美、日、法、韩等国品牌主导。国产汽车吉利、华晨、奇瑞等在本土市场上除成本以外并没有什么优势。因此,本土汽车厂商曾多次试图收购欧美整车厂,以通过收购达到汽车制造技术上的突破,包括上汽和南汽收购英国罗孚(最终买到的只是车型设计)、北汽收购德国欧宝的努力,但是都没有完成车厂的整体收购。作为中国汽车市场排名第十左右的吉利,能够拿下沃尔沃这个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高端品牌,确实不易。通过这次并购,中国本土汽车厂商第一次有机会直接接触全球顶尖的整车制造技术,所以中国汽车厂商并购欧洲汽车厂商对中国汽车产业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比吉利并购项目本身更为重大。

  并购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项目耗时若干年也十分正常。从2009年10月底福特宣布吉利作为优先竞购方,到2010年3月底双方宣布以18亿美元成交,短短五个月时间完成有史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最大并购的核心工作,这样的效率十分可观。吉利汽车聘请的外部并购团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设想,没有这个团队的专业知识、经验和素养,这么大宗的并购交易,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看到结果。

  根据媒体的报导,吉利在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聘请了多方顾问团队,包括Rotschild投资银行、德勤财务顾问、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中国海问律师事务所、瑞典Cederquist律师事务所和博然思维集团等。下面就分析一下,各个顾问团队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I. 并购中的投资银行

  投行是并购中的核心团队,起着整个并购的战略、分析、组织作用。

  一般小规模的并购往往由并购咨询顾问代替,但是大规模的并购交易,非投资银行牵头不可。投行要同并购方一起对并购本身进行战略的思考,分析所在市场的情况、并购的目的、并购产生的协力等,更为重要的是,投行从并购项目一开始就作为第一个外部顾问介入项目,并从各个方面为委托方降低并购的费用,执行委托方的中心思想。这种任务下,对投行的要求就比较高。它不仅要有财务方面的知识,帮助委托人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还要能够了解市场,对并购的效果、市场反应有所判断,而且同时还要组织整个并购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工作,包括挑选法律顾问、财务顾问、税务顾问等等。

  中国企业早期的海外并购因为规模小,而且经验不足,往往缺乏投行的帮助,这也是早期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居多的主要原因。在没有投行帮助的情况下,并购方往往对目标企业和产品市场不能做出足够的分析和客观的判断,缺少对目标企业确定价值的经验和能力,很难对并购后的未来设定长远的科学的目标,导致并购的最终失败。最近几年,随着海外并购的增多,并购项目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并购项目都聘用了国内或者国外的投资银行作为并购总顾问。他们的介入,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在国内外投行的比较当中,中国的投行相比英美德的投行还比较年轻,经验相对不足。但是,华泰证券、国泰证券、建银国际等投行开始初露头角,跻身进入中国企业的大型跨国并购项目之中。

  现代大型跨国并购中,投行的主要任务有下列几点:

  1.确定并购战略。一个企业要并购总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有的是为了拓展销售渠道,有的是为了取得技术,有的是为了消灭一个竞争对手。其后目标企业的寻找、收购合同的谈判、并购完成后的整合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和战略而进行。

  2.帮助委托方寻找目标企业。不是每一个希望海外并购的企业都有确定的目标。投行往往接受企业的委托,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扫描市场,确定哪些企业客观上符合委托企业的要求,可以作为下一步接触的对象(确定所谓的“long list”)。

  3.同可能的企业联系并谈判。在初步确定了相关企业之后,投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接触,了解哪些企业有兴趣出售,哪些经过进一步调查不适合委托人的情况,确定所谓的“short list”。之后,在投行的领导下,同最终确定下来的若干家(一般2至3个)最有可能的目标企业进行谈判。

  4.为企业并购安排融资。中资企业早期并购因为标的较小,所以一般都使用自有资金进行。随着并购项目规模和标的额的增加,企业不大可能全部用自有资金进行,这样就需要投行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为企业安排融资,包括银行贷款、联合战略投资者或者金融投资者、发放债券、增发股票等等。象吉利的本次并购,交易额将近吉利2009年一年纯利润的10倍,而且沃尔沃公司本身负债累累,没有投行进行各种融资安排,交易很难完成。

  当然,如果投行是为出售的一方提供咨询,其侧重点就完全不一样了。

  II. 法律顾问

  律师在跨国并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跨国并购交易中,律师已经不再是法律文件的技术处理员,而更多的是并购交易中的法律项目经理。

  交易双方最初接触,针对交易进行备忘录或者意向书谈判的时候,就需要有律师介入。通常人们认为,备忘录和意向书没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什么法律风险,所以没有必要花钱请律师。但是,国外并购交易当中,备忘录和意向书虽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是如果交易顺利进行下去,在备忘录和意向书中确定的根本原则是无法随意修改和变动的。比如,有的跨国并购通常把后期的一些难点问题放在最前面的备忘录和意向书中来讨论,如定价、某些债务、债权的处理、员工的问题、政府审批的问题等等。这样做,可以让一些敏感问题提前解决,避免后置这些问题造成的时间延误。这些问题一旦确定下来,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在并购的后期工作中就很难改变。如果一方认为备忘录和意向书本身不具约束力所以可以随时对其中的条款进行修改,会被对方认为不够专业,也缺乏起码的诚信,会导致整个交易中途夭折。所以,虽然备忘录和意向书没有法律约束力,如果诚心完成交易,还是要遵守相应的承诺的。在这个阶段,律师要能够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咨询,引导客户通过相应的安排使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特别是需要律师能够同投行一起对交易的结构和融资方案等安排进行法律上的评估,如果一个融资安排法律上会遇到障碍,将影响整个交易的完成。所以律师在早期介入交易,对交易的方向把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并购交易最初阶段,律师负责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上的尽职调查或者叫审慎调查。调查是通过审查目标企业自设立以来所有的法律文件从而发现可能的法律风险。法律尽职调查包括的范围很广,有公司成立的相关调查、股权所属调查、公司组织结构、章程、劳动合同、租赁合同、房地产登记、保险合同、供货商合同、原料采购合同、代理合同、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登记、诉讼状况等等各个方面。作为项目经理的律师要有能力组织对所有上述各方面法律文件审理的能力,当目标企业在不同国家有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时候(如沃尔沃的企业位于瑞典、比利时、马来西亚等,而且还牵扯到中国法下的审批问题),律师对各个法律管辖区下企业法律文件的管理、审查以及同各个国家律师的协调就十分重要。通过对所有这些文件的审阅以及针对相关管理人的问讯,收购方可以对目标企业的法律状况得到全面理解。一旦发现有任何法律风险,收购方往往会要求出售方及时处理,或者将相关条件作为付款的前提条件,这样保障收购方在成为公司的新股东的时候不面临这些法律风险的困扰。

  尽职调查之后,律师就成为股权转让合同的主要谈判者。在明确了收购方的意图后,根据尽职调查得出的结论,律师将风险在股权转让合同中进行相应安排,同时,律师会协同收购方或者代表收购方同出售方谈判。直到谈判后的股权交割、价款支付,以及谈判后需要处理的法律问题,比如法院登记、相关公证等等。大型的并购交易还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反垄断申请、国家安全审查等程序,也都需要律师来完成。

  律师的总体任务是要向收购方指出收购存在的法律风险,但是律师不能成为阻碍收购最终完成的障碍。所以,并购中的法律顾问既要有风险意识,让客户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破坏交易的完成。

  III. 财务、税务顾问

  财务、税务顾问的作用是协助投行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同时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和税务的尽职调查。

  国内企业间并购往往采用净资产值法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根据这种方法确定的企业价值往往是企业资产的价值,但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没有考虑到。欧美企业的并购更多采用息税前利润法。这种方法所看重的不是目标企业具有多少资产,而是它有多大创造价值的能力。因为企业的收购首先是一种投资,收购方希望的是未来的回报。息税前利润法基于过去企业创造收益的能力并通过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市场的前景确定企业的价值,其评估方法从投资的角度看更为合理。当然,评估的方法不限于提到的这两种,其他几种方法也有使用,比如营业额法、现金流法等。具体那种方法更符合购买方的需要,就要通过财务顾问、投行和收购方的研究来确定了。

  除了价值评估外,财务税务顾问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尽职调查和税务尽职调查。这部分工作主要包括调查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经营计划分析、财务状况及风险、资产及投资状况、产品、市场及客户状况、生产和员工等,此外,还要调查目标企业需要交纳什么税种,过去若干年是否按照规定交纳,是否同主管税务机关之间就税务交纳问题有争议等等。如果发现目标企业有税务上的风险,在股权收购合同中也要对此作出相应安排。

  IV. 公关公司

  在大型跨国并购项目中,除了买方与卖方两家的利益外,公司股权的变更也会涉及企业的工会、员工、银行以及政府机构等的利益。大型企业超过一定人数的时候,当地法律往往会赋予工会相当大的话语权,辞退员工、改变经营战略等常常会受到来自工会的阻力。而工会为了保护员工的利益,也会尽量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企业并购往往伴之以整合,有的工厂会被关闭,有的生产会被压缩,目标企业(全部或部分)员工就成为并购后的第一个牺牲品。而政府部门为了选举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也会压迫交易的双方作出有利于维护当地就业的承诺。有鉴于此,大型跨国并购需要专业的公关公司在所有这些层面以及公共媒体进行充分和及时的沟通,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沟通不充分往往会给出售方和买方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最终影响双方的决策。

  公关公司会通过同媒体的沟通和为收购方准备相应的宣传资料和口径,为收购方避免来自第三方的负面影响。例如,欧洲大多数媒体和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企业的并购会造成目标企业的关闭、技术的流失以及员工的失业。公关公司可以宣传收购方的真实意图,打消各界的疑虑,保障并购谈判的平稳环境。当然,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交易中,吉利本身希望增加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销售,同时保留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不削减当地员工数量,这些都是能够安抚当地员工和政府的措施,公关公司的工作难度相对要小很多。

  总之,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道路仍然十分漫长,还有很多经验教训要吸取。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证明中国企业正在适应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对保障并购最终取得胜利十分重要。尽管如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并购本身不是目的,并购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协同效力。吉利进行了很漂亮的一次并购程序,但是,并购是否能够最终成功,还要看几年以后所有吉利人和沃尔沃人的共同努力。■


  网上转的,参考一下吧

从吉利并购沃尔沃看企业并购的论文

8. 沃尔沃曾经是非常有名的车,为什么最后却被吉利收购?

现在说到沃尔沃,大家都会想起它被吉利收购的事情,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沃尔沃也有点国产车的感觉。自从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以后,沃尔沃在国内的销量总体有上升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不是特别明显。在国内,沃尔沃应该算是二线豪车品牌,虽然算是一个小众,但在欧洲沃尔沃还是相当有名的。

2010年8月2日,吉利正式完成了对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自此,沃尔沃正式落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旗下。完成收购后的沃尔沃的确销量有所上涨,吉利相继推出新车,销量喜人。这场看似双赢的合作背后是沃尔沃被其他竞品超越,市场份额下滑,事故频发,在吉利的领导下中国的市场和定位都有问题。

众所周知,沃尔沃一向是以"全球最安全的汽车品牌"自诩。当然,我们不否认沃尔沃曾有过的辉煌战绩,譬如初创主动雨刮,让驾乘者的雨天出行更加安全。1944年研发一体式车箱。1995年研发了第一款侧安全气囊等。诚然,沃尔沃的确在历史上为了车主行车安全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这一切都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不复存在。

在定位上,沃尔沃所瞄准的人群大多是成熟稳重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者更在意的不是品牌,也不是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或者是看腻了大街上随处可见的BBA,想更加低调与众不同。但毕竟这样的消费群体依然小众,沃尔沃的价格也没有明显优势,总体上看比较昂贵。买了它用于商务显然不如奔驰,说到运动也不如宝马,说到可靠性更不如雷克萨斯,说到舒适感显然也不突出。仅凭看不见,摸不着的安全感打天下显然不能让更多人接受。更为致命的是沃尔沃旗下并不像BBA拥有奔驰S、宝马7系(那样D级旗舰车型,导致整个品牌容易遇到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