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

2024-05-18 09:23

1. 我国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  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融资的成本。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成长发展期,可能无法承受债务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所以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尽管可能债务融资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但是相比不能偿债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选择了更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应的,股权融资虽然也有自己的风险,比如会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权下降等等,但是不必每年都分红的弹性规则还是被众多上市公司青睐。但是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上司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实则是比债务融资成本高的,相关学者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量:  1.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少。在我国,不分配股利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分配股利也是以股票股利居多,现金股利很少,因此,股利支出并不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形成太大的成本。  2.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形成“一枝独秀”的股权结构,所以传统上认为的股权融资控制权削弱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几乎为0。  3.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偏高。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普遍高于股票自身的实际价值,股票的市盈率(P/E)维持在高水平,因此公司通过股票融资能获得更多的可用资金,进而降低了融资成本。  我们再来讨论债务融资,一方面债务人对债务的融资有诸多使用用途的限制,使融资方在公司诸多发展方面都会显得蹑手蹑脚,银行对于贷款的很多限制性条款,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旦融资方没有及时偿还借款,比如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银行出于利己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债权保全,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股权融资使得公司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自由支配的资金,股权融资的这种“软约束”特征实际上也降低了资金成本。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股票种类过多,有内资股和外资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和职工股,A股、B股、H股和N股等;第二,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股权基本上由前三大股东控制,控制权达到40%以上,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故而融资决策显然由大股东操纵。由于股票发行造成的高溢价会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所以被大股东所偏好,而债务融资造成的经营性约束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压力,这也导致了大股东对债务融资的厌恶态度。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部人控制”,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控制着公司,而股东的权力受到削弱甚至被架空。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所有者缺位和代理链过长,国有股难以有效的行使股东权利。同时,我国的股市波动性比较大且通常不符合情理,实质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股权融资的投资方大多也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会对公司的实质性经营提出建议,而只是选择用脚投票,即一旦被投资企业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考量,就会选择抛出股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决策很多时候是由管理层一手决定的,企业的决策丧失了所有权人的监督,管理层的目标难免会与公司利益相悖,即会出现代理人问题。由此会导致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减少,损害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利益等,而且债务融资会加强债权人对管理层的监督,一旦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利息并最终导致破产时,管理层的利益将会消失殆尽,所以管理层在本质上是厌恶债务融资的。相比之下,股权融资则赋予管理层更多自由支配现金的权利。  (四)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  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融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股票市场门槛低且进出自由化程度高,政府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也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决策者可以通过内部消息赚取超额收益。与此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的发行相当严格,审批程序复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率的干预性强,商业银行对长期借贷十分谨慎,公司为了筹集长期资金,就不得不求助于股权融资了。  拓展资料: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我国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

2. 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喜欢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  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融资的成本。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成长发展期,可能无法承受债务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所以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尽管可能债务融资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但是相比不能偿债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选择了更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应的,股权融资虽然也有自己的风险,比如会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权下降等等,但是不必每年都分红的弹性规则还是被众多上市公司青睐。但是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上司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实则是比债务融资成本高的,相关学者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量:  1.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少。在我国,不分配股利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分配股利也是以股票股利居多,现金股利很少,因此,股利支出并不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形成太大的成本。  2.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形成“一枝独秀”的股权结构,所以传统上认为的股权融资控制权削弱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几乎为0。  3.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偏高。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普遍高于股票自身的实际价值,股票的市盈率(P/E)维持在高水平,因此公司通过股票融资能获得更多的可用资金,进而降低了融资成本。  我们再来讨论债务融资,一方面债务人对债务的融资有诸多使用用途的限制,使融资方在公司诸多发展方面都会显得蹑手蹑脚,银行对于贷款的很多限制性条款,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旦融资方没有及时偿还借款,比如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银行出于利己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债权保全,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股权融资使得公司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自由支配的资金,股权融资的这种“软约束”特征实际上也降低了资金成本。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股票种类过多,有内资股和外资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和职工股,A股、B股、H股和N股等;第二,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股权基本上由前三大股东控制,控制权达到40%以上,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故而融资决策显然由大股东操纵。由于股票发行造成的高溢价会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所以被大股东所偏好,而债务融资造成的经营性约束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压力,这也导致了大股东对债务融资的厌恶态度。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部人控制”,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控制着公司,而股东的权力受到削弱甚至被架空。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所有者缺位和代理链过长,国有股难以有效的行使股东权利。同时,我国的股市波动性比较大且通常不符合情理,实质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股权融资的投资方大多也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会对公司的实质性经营提出建议,而只是选择用脚投票,即一旦被投资企业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考量,就会选择抛出股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决策很多时候是由管理层一手决定的,企业的决策丧失了所有权人的监督,管理层的目标难免会与公司利益相悖,即会出现代理人问题。由此会导致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减少,损害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利益等,而且债务融资会加强债权人对管理层的监督,一旦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利息并最终导致破产时,管理层的利益将会消失殆尽,所以管理层在本质上是厌恶债务融资的。相比之下,股权融资则赋予管理层更多自由支配现金的权利。  (四)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  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融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股票市场门槛低且进出自由化程度高,政府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也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决策者可以通过内部消息赚取超额收益。与此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的发行相当严格,审批程序复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率的干预性强,商业银行对长期借贷十分谨慎,公司为了筹集长期资金,就不得不求助于股权融资了。  拓展资料: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3. 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  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融资的成本。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成长发展期,可能无法承受债务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所以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尽管可能债务融资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但是相比不能偿债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选择了更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应的,股权融资虽然也有自己的风险,比如会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权下降等等,但是不必每年都分红的弹性规则还是被众多上市公司青睐。但是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上司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实则是比债务融资成本高的,相关学者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量:  1.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少。在我国,不分配股利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分配股利也是以股票股利居多,现金股利很少,因此,股利支出并不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形成太大的成本。  2.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形成“一枝独秀”的股权结构,所以传统上认为的股权融资控制权削弱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几乎为0。  3.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偏高。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普遍高于股票自身的实际价值,股票的市盈率(P/E)维持在高水平,因此公司通过股票融资能获得更多的可用资金,进而降低了融资成本。  我们再来讨论债务融资,一方面债务人对债务的融资有诸多使用用途的限制,使融资方在公司诸多发展方面都会显得蹑手蹑脚,银行对于贷款的很多限制性条款,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旦融资方没有及时偿还借款,比如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银行出于利己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债权保全,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股权融资使得公司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自由支配的资金,股权融资的这种“软约束”特征实际上也降低了资金成本。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股票种类过多,有内资股和外资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和职工股,A股、B股、H股和N股等;第二,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股权基本上由前三大股东控制,控制权达到40%以上,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故而融资决策显然由大股东操纵。由于股票发行造成的高溢价会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所以被大股东所偏好,而债务融资造成的经营性约束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压力,这也导致了大股东对债务融资的厌恶态度。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部人控制”,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控制着公司,而股东的权力受到削弱甚至被架空。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所有者缺位和代理链过长,国有股难以有效的行使股东权利。同时,我国的股市波动性比较大且通常不符合情理,实质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股权融资的投资方大多也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会对公司的实质性经营提出建议,而只是选择用脚投票,即一旦被投资企业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考量,就会选择抛出股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决策很多时候是由管理层一手决定的,企业的决策丧失了所有权人的监督,管理层的目标难免会与公司利益相悖,即会出现代理人问题。由此会导致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减少,损害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利益等,而且债务融资会加强债权人对管理层的监督,一旦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利息并最终导致破产时,管理层的利益将会消失殆尽,所以管理层在本质上是厌恶债务融资的。相比之下,股权融资则赋予管理层更多自由支配现金的权利。  (四)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  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融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股票市场门槛低且进出自由化程度高,政府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也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决策者可以通过内部消息赚取超额收益。与此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的发行相当严格,审批程序复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率的干预性强,商业银行对长期借贷十分谨慎,公司为了筹集长期资金,就不得不求助于股权融资了。  拓展资料: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4. 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  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融资的成本。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成长发展期,可能无法承受债务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所以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尽管可能债务融资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但是相比不能偿债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选择了更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应的,股权融资虽然也有自己的风险,比如会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权下降等等,但是不必每年都分红的弹性规则还是被众多上市公司青睐。但是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上司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实则是比债务融资成本高的,相关学者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量:  1.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少。在我国,不分配股利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分配股利也是以股票股利居多,现金股利很少,因此,股利支出并不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形成太大的成本。  2.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形成“一枝独秀”的股权结构,所以传统上认为的股权融资控制权削弱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几乎为0。  3.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偏高。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普遍高于股票自身的实际价值,股票的市盈率(P/E)维持在高水平,因此公司通过股票融资能获得更多的可用资金,进而降低了融资成本。  我们再来讨论债务融资,一方面债务人对债务的融资有诸多使用用途的限制,使融资方在公司诸多发展方面都会显得蹑手蹑脚,银行对于贷款的很多限制性条款,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旦融资方没有及时偿还借款,比如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银行出于利己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债权保全,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股权融资使得公司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自由支配的资金,股权融资的这种“软约束”特征实际上也降低了资金成本。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股票种类过多,有内资股和外资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和职工股,A股、B股、H股和N股等;第二,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股权基本上由前三大股东控制,控制权达到40%以上,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故而融资决策显然由大股东操纵。由于股票发行造成的高溢价会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所以被大股东所偏好,而债务融资造成的经营性约束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压力,这也导致了大股东对债务融资的厌恶态度。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部人控制”,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控制着公司,而股东的权力受到削弱甚至被架空。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所有者缺位和代理链过长,国有股难以有效的行使股东权利。同时,我国的股市波动性比较大且通常不符合情理,实质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股权融资的投资方大多也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会对公司的实质性经营提出建议,而只是选择用脚投票,即一旦被投资企业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考量,就会选择抛出股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决策很多时候是由管理层一手决定的,企业的决策丧失了所有权人的监督,管理层的目标难免会与公司利益相悖,即会出现代理人问题。由此会导致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减少,损害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利益等,而且债务融资会加强债权人对管理层的监督,一旦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利息并最终导致破产时,管理层的利益将会消失殆尽,所以管理层在本质上是厌恶债务融资的。相比之下,股权融资则赋予管理层更多自由支配现金的权利。  (四)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  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融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股票市场门槛低且进出自由化程度高,政府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也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决策者可以通过内部消息赚取超额收益。与此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的发行相当严格,审批程序复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率的干预性强,商业银行对长期借贷十分谨慎,公司为了筹集长期资金,就不得不求助于股权融资了。  拓展资料: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5. 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深度解析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普遍首选股权融资,而较少采用债务融资,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例如,中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首次公开发行、过度使用配股额度与价格等。股权融资偏好虽然是企业融资行为的一种,但却是一种极端的融资行为,而且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已经对其健康成长乃至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这似乎表明股票融资比债券融资更有利。但是从传统的融资结构理论来讲并非如此,企业发行债券的综合成本应该更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上市公司如此偏好股权融资呢?这构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之迷”。   制度因素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主要背景的渐进式经济转轨,其实质是一场复杂的制度变迁,而证券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本身就是这场制度变迁中的一部分。因此,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属于一种筹资制度而非投资制度安排,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反常行为则可以解释为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所致。上市公司理所当然利用一切制度许可的方法来合理合法地筹集资金,而置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进一步从制度性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原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股权融资软约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相当低,即使这个很低的成本也没有硬约束。因为上市公司具有充裕的权益资金,在现有资本市场弱有效与投资理性不足的情况下,股权融资成本是一种软约束而带来的软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零成本。这些与政府关于股利的政策与规定的缺陷,以及会计制度的不严格有关。相比之下,债务融资成本是一种硬约束,而且债务融资中的长期负债成本比流动负债成本又高得多。   第二,股票发行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发行体制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原来的“额度控制,行政选择”的审批制过渡到现在的核准制,股票市场的发行体制已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中国的核准制过多地强调人为因素,而非市场因素,而且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实质性加强。这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许多问题,如扭曲资源配置、诱发违规行为、增加交易成本等。由于制度惯性的存在,上市公司把配股、增发新股等当成管理层对其经营业绩好的一种奖励。因此,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不顾融资成本,不创企业价值,而只是为了获取额度“制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发新股的业绩。   第三,对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使公司不注重优化融资结构。上市公司的管理目标应该是实现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及投资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依然习惯以企业的税后利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企业的税后利润指标只考核了企业间接融资中的债务成本,未能考核股权融资成本,即使考核也很低,甚至为零。因此,上市公司总是厌恶债权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这种以利润为中心的效益会计核算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管理及经营业绩。   产业因素  企业的产业特征也是影响其融资偏好的重要因素,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的竞争不同,而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影响上市公司收入来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融资选择。   产业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   按照生产配置资源原则,资金理所当然地会流向那些经营能力高、业绩成长性好的公司。但在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属于相对成熟、成长性有限的公司,却符合增发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给予他们增发资格,显然并不是资金的有效率配置。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使用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符合法律法规与信息披露的要求下,原则上,募集资金的使用属于上市公司自主权的范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以及资产结构的调整要完全取决于股东的意愿。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过于宽松的增发约束容易导致上市公司对广大投资者的欺诈或其他违规行为,管得多了又违背市场经济的准则,如上市公司由于激烈竞争导致行业的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即使有好的投资项目也不能融资是一种很大的效率损失。同时,过多地强调募集资金主营业务方向的使用比例,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固化的结果等。因此,在转型期的证券市场监管应该持有一个动态调整的政策以适应转型期的产业组织变化。   中国的产业组织在激烈变化之中,表现出一种利润率随企业规模增加的现象。从融资的角度来看,大企业的融资条件更为便利,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这表现为大企业可以有足够资金进行研发、市场开发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组织与融资结构之间的互动是影响融资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例如家电行业,一方面,由于竞争的加剧,利润率越来越低,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利率,如果采用债务融资,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而且收益不稳定,面对着包括需求不足、消费偏好转换和同类产品竞争,以及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技术进步加快,企业要保持竞争力,需要加大研发的投入,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因此企业需要持续投资,开发新产品,升级产品及制造工艺,提高制造效率降低成本,争夺市场份额。而且研发的投入数量大,风险大。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这些行业的企业为了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必然减少债务的融资量。   在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繁的行业,企业当前资本结构将影响后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高财务杠杆对企业后续投资能力与价格战的财务承受能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使得公司处于经营与战略上的劣势。仅经营效率高并不能保证企业生存,只有经营效率高兼备与财务资源充足,即财务杠杆低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当前选择股权融资有助于在盈利能力与现金流下降时,保持再投资能力;更进一步,如果竞争对手选择股权融资,选择债务融资可能会促使竞争对手发动价格战、营销战来逼迫企业退出。而垄断性行业,例如公用事业,产品不存在研究开发、更新换代和市场营销问题,收益的风险主要来自需求不足,而不是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比较稳定,利润率较高而且稳定,债务融资一般不会导致财务困境。所以这些行业可以用债券融资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产业分布与企业融资行为关系①   以1995-2003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除了另有说明外,均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研究(CSMAR)数据库。在研究不同行业的融资结构是否存在差异时,选用的数据是2000-2003年的加权平均资产负债率,样本行业中剔除公司数少于20家的行业。为了使计算结果不受异常值的影响,除了另有说明,我们把总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和被列为“ST”和“PT”公司,以及数据库中资料不详的公司剔除在样本公司之外。   表1显示,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建筑业、批发及零售贸易业,其平均资产负债率均在50%以上;而近几年的数据在50%以上的行业有信息技术业;总资产负债率较低的行业有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这些行业的年平均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采掘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最低,这是由于前五个行业为固定资产需求很高、经营稳定的传统行业,因而负债比率也较低。后两个行业为投资需求较少的服务业,因而负债较低;其他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介于两者之间,即在40%-50%之间。可见,各个行业的负债水平都与其行业特征相一致。各行业负债的相对水平也大都和Bradley等(1984)对美国的研究相一致,但其中公用事业在美国属管制行业,负债率较高,而中国的水电煤气生产供应业却负债率很低,原因可能在于中国这些行业受管制较少而利润较高,稳定的高利润使公司负债较少。   不同行业总负债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进一步检验不同门类总负债率间的差异性时发现,除了农林牧渔业与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与综合类、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制造业与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水供应业与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与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与综合类、批发和零售贸易与综合类、房地产业与综合类之间的资产负债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部门之间的资产负债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在不同产业结构下、不同财务杠杆下,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差异性显著。公司所属行业是决定公司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特征因素或是行业因素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   股权结构因素   上市公司融资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股权结构相当复杂。上市公司的股份除了公开发行与交易的社会公众股外,还有内资股与外资股,流通股及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及转配股,A股、B股、H股及N股等区分,且呈现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状况。表2显示,1995-2003年中国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且还略有下降。在总股本中还有近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股权过分集中。   我们用上市公司前三大股东持股比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情况。表3、表4显示了1995-2003年间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1998-2003年间实施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状况以及同期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1995-2003年,配股公司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率普遍高于上市公司的整体水平,并且大部分配股公司的前三大股东持股比率要高于40%,有的年份的最高值甚至达到90%以上,这表明实施配股的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1998-2003年间实施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前三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平均值普遍要高于上市公司的总体水平,显示出其股权的高度集中,大股东有绝对的控制权,增发流通股对公司的总体控制权影响不大。总之,配股和增发行为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也就是股权结构有一定的关联性,公司的融资决策显然基本上由大股东操纵。   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影响到其融资行为。因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流通股与外资股各自有着不同的目标函数,故融资方式偏好也不尽相同,进而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国有股股东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根据其自身的目标函数来进行。当与其他股东目标函数冲突时,其控股地位使它们常常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性,其利益所在不是股票市场价格的上升,而是账面价值,即每股净资产,而社会流通股股东只能通过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或股利来获利。非流通股的转让以净资产为基础确定,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机构,其目标多重化,行为方式没有市场化,非流通股股东的财富最大化是以净资产的大小来衡量的,而发行股票融资的高溢价必然导致净资产的成倍增加,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务融资则有定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这将会对它们的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国有控股公司对债务融资呈现出较为厌恶的态度,再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国有控股处于绝对地位,因此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偏好也就不足为奇。   结论与政策建议   股权融资偏好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其融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非常复杂的综合结果,影响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制度因素、产业因素及股权结构因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最直接,抑或最重要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驱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通过前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强烈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自身与资本市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股权融资对上市公司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不能因此抑制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及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   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上市公司融资的内外环境,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纠正其不合理的股权融资偏好,将宝贵的股市资金配置到真正需要资金而又能带来良好效益,同时给投资者以丰厚回报,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调整股权结构。这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股权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国有股从大多数企业退出或减少,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但是,股权也不能太分散。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不健全的国家,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而且股权应该集中在以非国有股权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手中,并使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能够流通,这既是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需要,也符合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要求。   第二,完善证券市场退出机制。发挥证券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上市公司不仅有进,更要有出,通过不断的吐故纳新来优化上市公司的结构,从而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   第三,完善投资者结构。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的力量无法与机构投资者相抗衡。在相关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优势和掌握的信息优势操纵市场价格,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必须努力将中国资本市场改造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券商实力、构造多元化的投资基金群体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   第四,健全法制、法规与政策环境。具体工作包括:完善新股发行、配股及增发规则。如规定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只有发放股利的公司才有资格再融资等;加强信息披露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管理,构建信号传递机制,是降低融资结构优化成本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在制定时的条件所限,所涉及的内容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部分条例在新的时期已迫切需要重新修订。

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6. 传统企业为什么对股权融资望而却步

  融资难,股权融资更难,传统企业股权融资难上加难!一方面中国热钱涌动、创业热情热火朝天,一方面资本开始扎紧口袋、放缓投资步伐,对广大创业者而言,融资依旧困难,许多走在股权融资路上的企业,更是步履艰难!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随着前几年IPO的开闸和全民PE热潮,那一拨韭菜已经割完,剩下的中小型企业只好转战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但就笔者接触的挂牌企业和拟挂牌新三板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企业而言,能获得融资的寥寥无几,挂牌后除去政府补贴的奖励能冲抵挂牌费用外,也就资产质量较好的能获得一些关联银行贷款,至于增发、并购、市值管理,离企业还是太远。

  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创投环境和国家政策优厚,利用其先天的政策、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一直奔跑在前,同时也如同巨大的吸铁石,将全国二三线城市的优质项目都源源不断的吸纳过去,原因也很简单,那里有广阔的市场、充沛的人才和资源、还有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更是布局全国市场的战略桥头堡。

  就笔者接触的创投环境和了解到的信息而言,传统型企业依然首选的还是银行贷款、商会联贷、民间贷款等方式,有一些有资本意识的开始登陆区域股权交易所和挂牌新三板,但他们对资本市场依然保持着警惕和观望,原因主要来源于媒体传播或坊间关于“资本驱逐创始人甚至将创始人打入牢狱”的传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对资本市场、资本运作、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意识和知识的匮乏和相关人才的短缺。毕竟研究产品和客户心理是企业家的本行和专长,交易股权和买卖企业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更不用说企业里面有这方面的专长人才。

  还有一个阻碍在于政策的解读,这两年的高压反腐,拔出萝卜带出泥,让政企关系再次面临紧绷,大家都刻意保持距离,这种方式和改变是对的,但也有一些民企借此远离政府,所以他们对国家这次释放的改革红利——创新创业的支持,许多政策一无所知,许多补贴和扶持概无了解。政府机构许多积极的变化和放权的领域,更多的让许多科技型、互联网型的企业获得益处,许多传统制造型企业聚堆后还是互相感慨国家无相关的扶持。

  面临以上情况,笔者也看到了许多当地政府和创投机构、行业协会做的一些积极引导。举办各种投融资洽谈会、创业大赛、培训班、带队走访创业大街、孵化器,各地政府几乎都有自己的孵化器,笔者甚至在镇上也看到了创业咖啡馆和农民创业大街。这些举措,极大的鼓励和影响着创客们。但技术类和互联网类企业居多,传统型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

  现实的问题依然摆在案头,要发展依靠自身和债权融资已然到了瓶颈,而对接风投却无路可寻,自己努力10多年的企业,资产过千万,营收过亿元,人数几百人,却赶不上自己旁边这个和子侄一般大的年轻人,听人讲,他刚刚融了上千万,估值1亿元,正在走上市流程。而自己去对接风投更多的是拒绝,原因也语焉不详。

  其实这里的原因主要和创投机构的业务模式有关,创投机构旗下的基金一般存续期7-9年居多,其中5年为投资期,2-5年为退出期,而对项目的期许,基本就是一个项目的单体回报要能覆盖基金的整体额度,毕竟项目投资成功几率10%-20%,所以倒推到每个项目,对项目的成长性期许就要很高,每年的增长率和上市可能性要盘算再盘算,方可下注投资,而传统型企业基本都过了野蛮生长、快速狂飙的阶段,10多年的企业业务、管理、人员和文化基本都成型和成熟,都处于二次创业、转型再生的阶段,要么就都是衰退的状态,所以,一般很少受资本的青睐。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企业规模、营收、处于上市进程阶段,VC就根本没有机会了,大的PE基本都包办了。

  处于二次创业、再次出发的企业目前居多,现在有三种契机在推动企业再上台阶。一种是“互联网+”对传统企业边界的改造,看看上市公司这两年做的产业链并购就可窥豹一斑,都在纷纷内部孵化或直接收购或参股投资互联网+的项目,以期再造行业边界。这就更不用说围绕着大的集团和处于产业链环节上的传统中小型企业了。

  第二种是接班潮的兴起,许多企业的二代纷纷从父辈手中接过帅旗,但无一例外的选择跨界、资本运营,有的上市公司二代接班人直接就拉出一支产业投资基金出来;第三种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技术的升级进步,新的制造手段、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让订制化、个性化成为制造主流,如果再不主动求新求变,被电商冲击的零售就是制造业的前师。在这个干掉你,与你无关的三体竞争世界里,竞争不再是明面上的对手。

  这些既是威胁又是机遇。传统型企业创业者与互联网创业者相比,竞争优势也非常明显,深厚的产业基础、熟练忠诚的员工和供应商、产业链的资源、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垂涎三尺的战略资源,所以有效的对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衍生和孵化出新的项目或企业才是引起风投青睐的不二选择。比如,打通线上线下的O2O模式,比如利用产品众筹和股权众筹平台,比如定制化,比如垂直领域的平台化等等,这些模式只有深谙产业多年的操盘手才会有所得,否则学费本身就是门槛。但商业模式的优化更多的还得依赖企业对自身的变革,比如敢于任用互联网的人才、大胆放权、甚至独立出来,毕竟严谨严密的管理模式,不适用于互联网化的公司管理模式,而伴之而生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更是要随之深化调整。

  当然,在二三线城市开展互联网化的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尴尬,人才的引进、资本的对接、政策的解读、环境的适应,都是面临的瓶颈。

  传统型中小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对接资本也面临一系列尴尬。一线城市,好的项目,一女众家求,因为好项目少,投资人多。二三线城市,好的项目,一女难嫁,因为投资人少。更何况有些投资机构直接是专做一线领投机构的跟投。

  如何解决如上的一些融资尴尬或困境呢,笔者结合当地的一些实践,以作分享和参考:

  1.传统产业如果不进行互联网+方向的改造,还是立足自身的话,可以跨界和平台型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推广产品,融资方式可以选择产品众筹模式和店面/股权众筹模式,但店面/股权众筹方式对企业考验很大,需要设计配套的机制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和诉求。

  2.传统产业互联网+方向的转型升级,既可内部孵化,然后独立运作(股权;机制;人员;财务等),利用产业资源的哺育,借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和改造企业,则在业务数据提速时考虑引进投资机构或上市公司产业投资,然后选择新三板挂牌,后续的定增、投融资、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则可陆续展开。

  3.孵化的优质项目建议优选能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创投环境的孵化器进驻,一方面可享受许多政策支持和扶持,更多的是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与全国的一些孵化机构、创投机构合作联系。

  4.政策的理解和主动参与,现在的政府引导基金、科技政策、扶持补贴、登陆资本市场的政策,陆续配套齐全,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者要不断借势。

  5.多参加政府举办的关于创业的一些培训或投融资洽谈会,现在许多当地政府会组织全国的创投机构和投资人参与当地的孵化器、行业协会、引导基金、投融资会,借用这样的平台,可以拓阔创业者的融资渠道。

  6.学会借力和借脑,企业本身更多的应把精力放到经营和管理中,融资可以交由专业的投资顾问公司来组织和协调,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融资效率。

  在这个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的创业时代,我们期待传统企业升级换代,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和手段,借用资本的力量,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7. 为何股权融资会是企业发展中最理想的一种融资途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将企业的所有权进行部分出让,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新的股东加入,从而得到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股权融资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是资金使用期限长,其次,股权融资没有定期偿付的财务压力,财务风险比较小,同时,股权融资还可以增强企业的资信和实力。
陈湛匀指出:股权融资为企业提供了非常便利、高效的融资机会,企业原本的股东以出让自己部分对于企业的所有权的代价,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现在股权融资已经成为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在内最理想的一种融资途径。

陈湛匀教授
以下是陈湛匀的部分观点实录:

青少年高考升学与成长型企业
如图所示,通过中学的学习与生活,人们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各种能力、组建人际关系网、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人的原始资本和经营业绩。而在成长中的企业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积累原始资本,创造品牌文化以及构建自身的企业人际网络,从而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上,通过竞争来获取成绩。因为一家企业的上市需要通过一定的条件(如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选择在主办发行上市,只有拥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才可以做到。就像是青年学生参加高考,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考上一本大学是相同的道理。
股权融资为企业提供了非常便利、高效的融资机会,企业原本的股东以出让自己部分对于企业的所有权的代价,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现在股权融资已经成为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在内最理想的一种融资途径。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众多优秀企业凭借自身的创意、模式等因素吸引众多投资者,通过融资发展壮大。一个小企业从初创时期到最终成熟时期可能会经历不同的股权融资阶段,从最开始的天使投资收获第一笔投资资金、到已经稳定经营时期的风险投资、到后期已经较为成熟时期的私募股权投资,最终达到上市的目的。
在高考的舞台上,通过相对公平和标准化的考试竞争,有的成功考入一流大学(这里比做成功登陆主板发行),有的考入一般大学(这里比做成功登陆中小板发行),有的就读其他类型的学校(这里比做期望借壳上市),有的名落孙山(这里比做发行失败)。成绩好的企业可以成功登入主板发行,而一般的企业则是选择中小板进行IPO获取融资,而再次一点的企业则不得不选择借壳上市或直接发行失败。所以不难看出,企业融资与青年学生参加高考这一过程着实不谋而合。
右手是股权融资,可以私募融资也可以公募融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不断变换手段,要学会借力,因为自己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股权融资越来越成为企业吸纳资本的主要方式,数额巨大的融资金额在创业企业成长时将会给予它们最需要的养分,使得企业可以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得到长远的发展。可以说,股权融资在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小觑的,企业应该妥善的运用股权融资来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从而与投资者共求双赢。
著名经济学家、全球共德CEO陈湛匀教授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首批统计学博士点专业博士。现任中国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首创拟人化资本运营专家,上海电视台“夜话地产湛匀妙语”栏目主持人,中国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特邀嘉宾,长期应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授课,并被聘为国际论坛峰会和国外大学演讲,与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国家名校进行学术交流,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具有国际视野、最受欢迎的实战型权威金融专家。陈湛匀教授已获近20项国家、省部级优秀科研奖。陈湛匀教授长期专注于地产金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对这些领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丰富的实际经营经验。他擅长实用解决具体方案,将广泛的商业知识和特定行业的深入了解相结合,致力于运用金融专业技术帮助企业提升可持续竞争优势、赢利能力,放大企业价值并创造价值,成功辅导不少企业上市。

为何股权融资会是企业发展中最理想的一种融资途径?

8. 传统企业为什么对股权融资望而却步

  融资难,股权融资更难,传统企业股权融资难上加难!一方面中国热钱涌动、创业热情热火朝天,一方面资本开始扎紧口袋、放缓投资步伐,对广大创业者而言,融资依旧困难,许多走在股权融资路上的企业,更是步履艰难!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随着前几年IPO的开闸和全民PE热潮,那一拨韭菜已经割完,剩下的中小型企业只好转战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但就笔者接触的挂牌企业和拟挂牌新三板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企业而言,能获得融资的寥寥无几,挂牌后除去政府补贴的奖励能冲抵挂牌费用外,也就资产质量较好的能获得一些关联银行贷款,至于增发、并购、市值管理,离企业还是太远。

  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创投环境和国家政策优厚,利用其先天的政策、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一直奔跑在前,同时也如同巨大的吸铁石,将全国二三线城市的优质项目都源源不断的吸纳过去,原因也很简单,那里有广阔的市场、充沛的人才和资源、还有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更是布局全国市场的战略桥头堡。

  就笔者接触的创投环境和了解到的信息而言,传统型企业依然首选的还是银行贷款、商会联贷、民间贷款等方式,有一些有资本意识的开始登陆区域股权交易所和挂牌新三板,但他们对资本市场依然保持着警惕和观望,原因主要来源于媒体传播或坊间关于“资本驱逐创始人甚至将创始人打入牢狱”的传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对资本市场、资本运作、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意识和知识的匮乏和相关人才的短缺。毕竟研究产品和客户心理是企业家的本行和专长,交易股权和买卖企业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更不用说企业里面有这方面的专长人才。

  还有一个阻碍在于政策的解读,这两年的高压反腐,拔出萝卜带出泥,让政企关系再次面临紧绷,大家都刻意保持距离,这种方式和改变是对的,但也有一些民企借此远离政府,所以他们对国家这次释放的改革红利——创新创业的支持,许多政策一无所知,许多补贴和扶持概无了解。政府机构许多积极的变化和放权的领域,更多的让许多科技型、互联网型的企业获得益处,许多传统制造型企业聚堆后还是互相感慨国家无相关的扶持。

  面临以上情况,笔者也看到了许多当地政府和创投机构、行业协会做的一些积极引导。举办各种投融资洽谈会、创业大赛、培训班、带队走访创业大街、孵化器,各地政府几乎都有自己的孵化器,笔者甚至在镇上也看到了创业咖啡馆和农民创业大街。这些举措,极大的鼓励和影响着创客们。但技术类和互联网类企业居多,传统型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

  现实的问题依然摆在案头,要发展依靠自身和债权融资已然到了瓶颈,而对接风投却无路可寻,自己努力10多年的企业,资产过千万,营收过亿元,人数几百人,却赶不上自己旁边这个和子侄一般大的年轻人,听人讲,他刚刚融了上千万,估值1亿元,正在走上市流程。而自己去对接风投更多的是拒绝,原因也语焉不详。

  其实这里的原因主要和创投机构的业务模式有关,创投机构旗下的基金一般存续期7-9年居多,其中5年为投资期,2-5年为退出期,而对项目的期许,基本就是一个项目的单体回报要能覆盖基金的整体额度,毕竟项目投资成功几率10%-20%,所以倒推到每个项目,对项目的成长性期许就要很高,每年的增长率和上市可能性要盘算再盘算,方可下注投资,而传统型企业基本都过了野蛮生长、快速狂飙的阶段,10多年的企业业务、管理、人员和文化基本都成型和成熟,都处于二次创业、转型再生的阶段,要么就都是衰退的状态,所以,一般很少受资本的青睐。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企业规模、营收、处于上市进程阶段,VC就根本没有机会了,大的PE基本都包办了。

  处于二次创业、再次出发的企业目前居多,现在有三种契机在推动企业再上台阶。一种是“互联网+”对传统企业边界的改造,看看上市公司这两年做的产业链并购就可窥豹一斑,都在纷纷内部孵化或直接收购或参股投资互联网+的项目,以期再造行业边界。这就更不用说围绕着大的集团和处于产业链环节上的传统中小型企业了。

  第二种是接班潮的兴起,许多企业的二代纷纷从父辈手中接过帅旗,但无一例外的选择跨界、资本运营,有的上市公司二代接班人直接就拉出一支产业投资基金出来;第三种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技术的升级进步,新的制造手段、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让订制化、个性化成为制造主流,如果再不主动求新求变,被电商冲击的零售就是制造业的前师。在这个干掉你,与你无关的三体竞争世界里,竞争不再是明面上的对手。

  这些既是威胁又是机遇。传统型企业创业者与互联网创业者相比,竞争优势也非常明显,深厚的产业基础、熟练忠诚的员工和供应商、产业链的资源、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垂涎三尺的战略资源,所以有效的对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衍生和孵化出新的项目或企业才是引起风投青睐的不二选择。比如,打通线上线下的O2O模式,比如利用产品众筹和股权众筹平台,比如定制化,比如垂直领域的平台化等等,这些模式只有深谙产业多年的操盘手才会有所得,否则学费本身就是门槛。但商业模式的优化更多的还得依赖企业对自身的变革,比如敢于任用互联网的人才、大胆放权、甚至独立出来,毕竟严谨严密的管理模式,不适用于互联网化的公司管理模式,而伴之而生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更是要随之深化调整。

  当然,在二三线城市开展互联网化的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尴尬,人才的引进、资本的对接、政策的解读、环境的适应,都是面临的瓶颈。

  传统型中小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对接资本也面临一系列尴尬。一线城市,好的项目,一女众家求,因为好项目少,投资人多。二三线城市,好的项目,一女难嫁,因为投资人少。更何况有些投资机构直接是专做一线领投机构的跟投。

  如何解决如上的一些融资尴尬或困境呢,笔者结合当地的一些实践,以作分享和参考:

  1.传统产业如果不进行互联网+方向的改造,还是立足自身的话,可以跨界和平台型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推广产品,融资方式可以选择产品众筹模式和店面/股权众筹模式,但店面/股权众筹方式对企业考验很大,需要设计配套的机制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和诉求。

  2.传统产业互联网+方向的转型升级,既可内部孵化,然后独立运作(股权;机制;人员;财务等),利用产业资源的哺育,借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和改造企业,则在业务数据提速时考虑引进投资机构或上市公司产业投资,然后选择新三板挂牌,后续的定增、投融资、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则可陆续展开。

  3.孵化的优质项目建议优选能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创投环境的孵化器进驻,一方面可享受许多政策支持和扶持,更多的是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与全国的一些孵化机构、创投机构合作联系。

  4.政策的理解和主动参与,现在的政府引导基金、科技政策、扶持补贴、登陆资本市场的政策,陆续配套齐全,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者要不断借势。

  5.多参加政府举办的关于创业的一些培训或投融资洽谈会,现在许多当地政府会组织全国的创投机构和投资人参与当地的孵化器、行业协会、引导基金、投融资会,借用这样的平台,可以拓阔创业者的融资渠道。

  6.学会借力和借脑,企业本身更多的应把精力放到经营和管理中,融资可以交由专业的投资顾问公司来组织和协调,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融资效率。

  在这个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的创业时代,我们期待传统企业升级换代,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和手段,借用资本的力量,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