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于谦在北京住哪里

2024-05-18 15:46

1. 明朝 于谦在北京住哪里

北京于谦祠,位于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
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
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
于谦塑像。

明朝 于谦在北京住哪里

2. 明代于谦哪里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3. 明朝的于谦是谁?


明朝的于谦是谁?

4. 明朝于谦的资料


5. 明朝于谦的资料

于谦 (以下内容转载自维基百科 于谦词条)


 

--------------------------------------------------------------------------------

大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籍贯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廷益,号节庵 
谥号 肃愍,后改忠肃 
出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浙江钱塘县 
逝世 天顺元年(1457年)
京师 
亲属 于夔(高祖父)
于九思(曾祖父)
于文(祖父)
于彦昭(父)
于冕(子)、朱骥(婿) 
出身 
永乐十九年辛丑科同进士出身 
 
著作 
《于忠肃集》、《节庵诗文稿》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进士出身,兵部尚书,指挥北京保卫战并取得胜利。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后因诬陷下狱冤死,为一代名臣。

目录 1 生平 
1.1 早年政途 
1.2 巡按江西山西河南 
1.3 土木堡之变 
1.4 北京保卫战 
1.5 瓦剌求和与英宗南返 
1.6 改革军制与平定民变 
1.7 夺门之变及获罪 
2 后事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生平[编辑] 早年政途《明史》记载,于谦生年七岁时,有僧称其为“他日救时宰相也。”[1]永乐十九年(1421年),他考中辛丑科进士三甲第九十二名。宣德元年(1426年),授监察御史。于谦奏对时,声音洪亮谈吐清畅,深为宣宗欣赏。当时顾佐为左都御史,对下属甚严,唯独对于谦礼遇相加,认为其才能胜过自己[2]。同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亲征。高煦出降,宣宗命于谦当面历数其罪。于谦言辞刚健,声色俱厉,高煦伏地战栗、并“称万死”,宣宗大悦[3]。

 巡按江西山西河南不久,于谦奉命巡按江西,为数百冤囚平反昭雪。其上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害百姓,宣宗均下诏派御史逮捕。此外,宣宗深知于谦可胜大任,恰逢当时增设各部右侍郎为各省巡抚,于是超擢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4]。于谦莅任,体察民情,勤于建言[5]。任职九年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兵部左侍郎,享二品俸禄[6]。

当初,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很器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内容,均由三杨主持并批准。于谦每次进京议事,从不备礼给京师的权贵们,对此权贵们毫无办法。之后,三杨陆续去世,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恰逢有御史姓名与于谦相似,并得罪过王振。于谦入朝时,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讨好王振并授其意,以“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而弹劾于谦。于谦经三法司论死,下狱三月。之后,王振知错,于谦得释后,左迁大理寺少卿[7]。当时,上千名山西、河南官员百姓上疏请留用于谦,而身在两省的明朝宗室周王朱有爝、晋王朱钟铉也提出相同请求,于是英宗命于谦仍任巡抚。恰逢山东、陕西因饥荒而到河南的流民有二十余万人,于谦上疏请发河南府、怀庆府两地的积粮赈灾。并奏令布政使年富召集流民,并授予农田牛耕种子。其在两地巡抚前后有十九年,之后明朝边防日益吃紧,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8]。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王振鼓动英宗亲征。于谦与兵部尚书邝野极谏,英宗不听。邝野跟从英宗出征,而于谦留守负责兵部事宜。同年八月,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英宗被瓦剌俘虏、百官均亡,京师震动,众臣不知对策。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命群臣商议战守事宜。翰林院侍讲徐珵称其观星象有变,应当向南迁都避敌。于谦听后高声厉喝道:“建议南迁的人,可以论斩了。京师本是天下之本,一动则大事离去,难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历史么?”郕王听后称是,于是留守策略始定[9]。

然而,当时京师的精锐部队均亡,所余下的部队不足十万,人心恐慌,君臣上下没有坚守志气。于谦请郕王下檄命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即刻整编入京。经过这些部署,人心稍微安定。随即,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10]。某日,郕王摄朝朝议时,右都御史陈溢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廷臣纷纷相应。朱祁钰无法做决定,于是下令改议,廷臣则表示抗议。此时,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则带头在朝廷上猛击马顺,众人纷纷跟随,马顺即死于朝堂,朝廷大乱,而士卒亦声汹欲诛。郕王朱祁钰大惧,欲起身离去,于谦挤到身前并拦住朱祁钰,称:“马顺等人罪当死,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众人听后方止,而此时于谦的袍袖已经裂开[11]。在他退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真是倚仗着您啊。今天这样的情况,即使是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在那时,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12]。

北京保卫战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因为英宗被俘、明朝无主、太子又年幼、瓦剌部队又逼近,明朝大臣纷纷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国君。郕王听后震惊再三拒绝,于谦则大声称:“臣等是真正为社稷忧虑,而非为自己考虑。”于是郕王接受建议。同年九月,明景帝立,于谦入对陈述北京防卫策略。其主张:“瓦剌因土木堡之变而会轻敌,会长驱直入。所以朝廷必须要求边防部队与官员协力防卫,而北京城内士兵摒弃均尽,急宜分道御史到各地募兵;并命工部制造兵器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𫐄、张仪、雷通等人分守北京城九门,并把军营设置于城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与保卫事宜;遣附近城郭外的居民入城;通州粮草充沛,命官员从各地入京防备时借道通州,各取粮草,不要丢弃粮仓以成敌资;文臣轩𫐐等人可胜任巡抚,武臣石亨、杨洪、柳溥等人宜任命为将帅;我负责军旅的所有事情,如果不奏效则请治我的罪过。”代宗听后深表赞同,并于次月命于谦为提督,统领各路兵马[13]。

此时,也先挟持英宗从紫荆关突入,直接面对京师。石亨建议坚壁清野。于谦则认为这是示弱,会使瓦剌更轻视明军。于是把二十二万部队分遣给诸将,分别驻守于九门之外: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而于谦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于德胜门外,直对正北而来的也先部队[14]。并把兵部事宜交给侍郎吴宁,悉数关闭全部城门,并亲自督战。于谦还下令:不顾大军临阵脱逃的大将当斩。不顾大军先撤退的,后面部队斩杀前面撤逃者。于是,将士知道其必死,于是均受命[15]。

起初,也先深入内地,自视拿下京城只是旦夕之事。但是当看到官兵布阵井井有条后稍微沮丧。已叛逃的太监喜宁要求明朝派大使迎接成为人质的朱祁镇,并索要金帛无数,并邀请于谦、王直、胡濙等人谈判。景帝不许,也先听后十分失望,于是放弃谈判。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开始。也先派少量部队窥视德胜门部署,于谦与石亨预料此计,于是设法诱敌。随后瓦剌一万大军开始主攻,副总兵范广在途中设伏、以火器突发反攻,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16]。于是瓦剌军改攻西直门,都督孙镗守卫,石亨亦分兵援助,瓦剌军于是引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击败瓦剌,并与都督王敬挫败其先锋。瓦剌准备撤退时,明军欲争功,军阵混乱,武兴中流矢而死,瓦剌撤至土城。王竑及福寿援兵赶到,瓦剌全军撤退。相持五天后,也先感到大势已去,又听闻各地勤王部队赶到,唯恐归路被断,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而去。于谦调遣部队追至关外方才还师。明军获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17]。之后论功行赏,加升于谦为太子少保,总管军务。于谦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坚持辞去加赏,没有批准。之后,于谦增加守卫真州、保定、涿州、易州的部署,并派遣大臣镇守山西,防止蒙古部队侵略[18]。

瓦剌求和与英宗南返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上奏称瓦剌两万部队围攻万全,明景帝下诏范广担任总兵官进行防御。之后瓦剌军撤退,于谦请派驻部队到居庸关,敌寇来犯时则出关进攻,撤退后则在京师补给。大同参将许贵奏言瓦剌派遣使者议和。于谦则称:“此前派遣都指挥季铎、岳谦赶往,而也先随后即入犯。之后派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仍没有见到太上皇返回,所以和谈没有效用。况且我们与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理应不可和谈。万一和谈后对方有更多要求,从之者受困,不从则生变,所以不宜和谈。你身为封疆重臣,却如此恇怯,怎么可以镇住敌军?按法令当斩。”其指责甚切。此后边疆将领纷纷赞同或战或守,而不敢再谈议和[19]。

起初也先经常拿朱祁镇作为要挟,主要都是喜宁的计策。于谦密令大同镇将趁对方遣使之机,擒拿喜宁并诛杀;此外又授计离间小田儿,使瓦剌内部矛盾激化。也先于是有了归还朱祁镇的想法,并派遣使者通款,京师戒备得以缓解。于谦上言请在南京设防,以解决流民聚众谋反之事,并要求各地守备与巡抚增强整备并防范未然[20]。

同年八月,朱祁镇被俘有一年多了。也先频繁派遣使者,请求明朝迎接太上皇,大臣王直等人提议遣使奉迎。然而,已为天子的朱祁钰却很不愿奉迎哥哥,并称:“我本来就不想登天子之位,当时是你们推举我做的。”于谦从容答道:“天子之位已经定了,又怎么会改变呢?现在于情于理我们应当奉迎从速。万一对方使诈,我辞职承担责任。”景帝听后开颜,连称“依你”。于是先后派遣李实、杨善往等人迎接朱祁镇回朝[21]。

改革军制与平定民变太上皇朱祁镇归朝后,瓦剌再次请求朝贡。此前,瓦剌派贡使不过百人,而到正统十三年时,已经到三千余人,当赏赉不够时,瓦剌即入寇骚扰。于谦则进言安边三策,请求命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防御设施。京师兵卒分别隶属五军都督府、神机营、三千诸营,虽然有总兵,但是分别率众并不相统。并请选择精锐的十五万部队,分为十个营团。团营之制自此而建[22]。

早在永乐年间,投降的士兵都主要被安置在靠近京畿的地方。也先入寇时候,这些人反成为内应。于谦乃请遣散这些人。当时杨洪自独石进入卫所,八座城池悉数投降。于谦派都督孙安以轻骑部队出龙门关进攻,并招募百姓屯田,且战且守,之后八城悉数收回[23]。贵州有苗族民变,何文渊请议罢黜彼处的两个土司,而专设都司,派大将镇守。于谦则主张放弃二司实为放弃。此外,于谦还上疏要求利用也先与脱脱不花的矛盾,趁机发兵进攻报仇,以解除边患,但未得到景帝批准[24]。

于谦担任兵部尚书时,北面也先势力增长;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聚众立国号谋反,湖广、贵州、广西、苗族、瑶族、僮族等地均蜂拥而起。前后的镇压部队调动,均由于谦掌管[25]。于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其为人请旨切责、靡不惕息。才略开敏,精神周至,无人可比。此外自奉俭约,所居仅能遮蔽风雨。于是景帝在西华门赐第,于谦坚持辞去封赏,但不被批准[26]。

夺门之变 
然而于谦性格过于刚烈,与其他官员、皇亲、贵族相处不洽。此前徐珵商议南迁之事为于谦当朝呵斥,徐珵后改名徐有贞,后稍稍得以进用,但经常与于谦发生口角冲突。石亨因土木之变临阵脱逃本应削职,于谦请求赦免并任用总兵十营。京城保卫战后,于谦辞赏而石亨被封侯,石亨自感惭愧,于是上疏举荐于谦长子于冕。于谦则却借此事批评石亨,并称“决不敢以子滥功”。事后石亨结仇。而都督张𫐄因征讨苗地失律,被于谦弹劾,其与内臣曹吉祥等皆恨于谦[27]。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28]。于谦在听后判决后,笑称:“这是石亨等人的话,还有什么可辨的呢?”事获奏上,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于是进言道:“不杀于谦等,今日之事有何理由可言?”,英宗于是批准。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29]。当时遂溪教谕吾豫称于谦罪当诛族,于谦所荐举的各个武大臣并应连坐被诛。此外,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满朝官员欲求得宠者,都以于谦之事为口实[30]。

后事参见:曹石之变 
 
位于杭州的于谦祠锦衣卫在抄于家时,发现家无余产,只有正屋牢锁着,发现里面放著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都督同知陈逵因于谦忠义而感,收遗骸送殡。再过一年,归葬于杭州。钱皇太后当初不知于谦死事,当听闻后哀伤叹气数日。而英宗之后亦后悔[31]。

于谦死后,石亨党羽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过一年,因贪污上万两白银而事败。明英宗召见大臣时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石亨俯首不能回答。当时边疆有警,英宗时常忧虑。恭顺侯吴瑾进言道:“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为之默然。那一年,徐有贞被石亨弹劾,令戍守金齿。又过数年,石亨、曹吉祥发动曹石之变准备谋反,后石亨下狱论死,曹吉祥亦被族诛[32]。

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宪宗亲自审理,下诏予以平反:“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弘治二年,经给事中孙需进言,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钦赐“在墓建祠”,题为“旌功”,设春秋两祭。葬于谦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万历年间,明神宗改授谥号“忠肃”。

此外,北京于谦故宅后成为于忠肃公祠。在今东城区西裱褙胡同,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3]。

袁枚《子不语》一书中有提到于谦显灵灭除石头精的故事[34];《太上感应篇》一书亦有于谦显灵的事迹[35]。

于谦留有《于忠肃集》。

参考资料
明史 卷170
《子不语》.〈南山顽石〉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卷三〉

明朝于谦的资料

6. 明朝于谦到底是怎样的人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可是,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写了首《入京》诗作为回答.诗中这样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7. 明朝于谦的资料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大臣。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1]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朝于谦的资料

8. 于谦为何被称为明朝名臣

因为他当之无愧。
首先他是文臣中少有的勇于担当之人,瓦剌俘虏英宗、兵临京师时,他力主抗敌,并将英宗的弟弟立为新帝。臣子参与帝位传承要冒巨大的风险,他明知后患无穷,但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其次,于谦有风骨、有操守,是当时士大夫的典范,天下人都敬仰他的清正刚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