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的艾灸的注意事项

2024-05-18 03:07

1. 艾灸穴位的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的3大好处和禁忌,用不好反而适得其反,要注意了!

艾灸穴位的艾灸的注意事项

2.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_艾灸应该注意什么?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面板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 *** 、穴位的准确性。 *** 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 *** 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区域性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 ***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面板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3.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_艾灸应该注意什么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  方法  。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四大养生穴位 
   
    3. 艾灸四穴养生法 
   
    4. 艾灸十大养生穴 
   
    5. 艾灸养生穴位 
   
    6. 艾灸熏穴位的方法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_艾灸应该注意什么

4. 不宜艾灸穴位是哪些穴位?

穴位没有不宜的。但是下列情况不宜取灸法:
过度劳累、饥饿或精神紧张患者不宜艾灸治疗。体质虚弱者不宜艾灸过强。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区、项区、胸背部等慎灸。
孕妇及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艾灸。
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适于灸疗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5. 艾灸是古老医术,操作简单益处多多,取穴时这几个禁灸穴位要知道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喜欢吃肥甘厚味,饮食、作息也不规律,当代各种慢性疾病高发,实际上当代人体质已经下降了,人们不能抵抗外来邪气,机体便失去正常生理机能因而产生了各种慢性疾病。现代医学对于很多慢性疾病没有较好的根治办法,中医在这方面反而发挥了极大的优势,有一种方法广为人们所接受--艾灸。 那么到底什么是艾灸呢?大家都知道,艾灸的时候需要用到艾叶制成的艾条,燃烧艾条产生会产生艾热,这会 *** 皮肤的某些穴位,进而通过激发局部的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已经变化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的目的,这便是艾灸。 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祖先发现了火并学会了利用火,某一天突然发现伤口如果靠近燃烧的火焰,经过温热的作用,感觉疼痛有所减轻。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艾条这个东西被发现容易燃烧,温热效果好,燃烧还持久,于是艾条就被作为艾灸的主要材料。之后通过前人不断的通过自身感悟与总结,形成了如今的艾灸所具有的穴位体系。艾灸的发展过程与中医也密切相关。 那为什么艾灸很受大家欢迎呢,主要是因为艾灸相对其他治疗方式来说简便、廉价:艾灸只需要用到艾柱或者艾条;操作起来也极其简单,只需点燃,靠近身体应对的穴位即可;最后便是艾条艾柱都比较便宜,对于普通人来说花销很小受益却很大。 大家都知道艾灸的益处很多,尤其是可以扶助人体的阳气,除此之外还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预防疾病的功效,是一种安全而且有效的保健疗法。 之前发布了一篇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穴位,其中提到了委中穴,收到热心读者的评论,说委中可针不可灸,确实是这样的,委中穴因为皮肤薄,血管神经比较集中,所以针灸时一般使用浅刺和快针。艾灸时也不可以直接灸避免烫伤,需要隔物灸。 针对这位网友的留言,我们来聊一聊人体还有哪些位置是禁灸的 人身体上有很多重要的器官以及部位,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都适合艾灸,艾灸前必须要了解有哪些穴位是禁忌,防止灸了禁灸的穴位而发生意外。 禁灸穴位是前人几千年来艾灸实践的总结,对于指导现代中医如何艾灸取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针灸甲乙经》以及《针灸大成》等古代中医文献,所记载的数个禁灸的穴位至今仍然借鉴。 禁灸穴位主要位于头面部、重要脏器、皮肤较薄、浅表血管的附近,艾灸这些部位有时会产生不良反应与效果。或者过于敏感疼痛剧烈,或者损伤血管造成人体损害。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禁灸穴位。 一、睛明 该穴位位于内侧眼角稍上方,轻轻按压有一处凹陷,便是本穴。 本穴一般用来治疗视神经炎、结膜炎等,配合四百穴、瞳子髎等穴位治疗目赤等疾病,因为灸过度就会很容易损伤深部的眼部组织结构。虽然这个部位禁灸,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按压该穴位,可以起到消除眼干眼涩、缓解视力疲劳的效果。 二、风府 风府位于枕外隆突直下,在他和斜方肌之间可以触及的凹陷就是本穴。 本穴对于治疗头疼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本穴深部就是脊髓,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损伤深部脊髓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瘫痪,因此艾灸的时候尽量选取别的穴位来治疗头痛较好。 三、素髎 该穴位位于面部,在鼻尖的正中央 该穴属于督脉,现代常用来治疗新生儿窒息、昏迷以及鼻炎等疾病,配合迎香穴还可以治疗鼻出血;配合足三里治疗休克,常用于紧急情况下的休克。本穴禁灸,灸此处极易引起皮肤烫伤,并且这个穴位位于面部,烫伤后容易留下疤痕。 四、人迎 该穴位取穴的时候采用坐位,在颈侧部可以触及一处很明显的肌肉,是胸锁乳突肌;在平对胸锁乳突肌前面颈动脉搏动的位置即为本穴。 该穴现代常用来治疗甲状腺肿大、支气管哮喘、淋巴结核等疾病,配合天突穴还可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通过取穴可以看出,该处有颈动脉,若是灸法不当,极易对人体颈部造成损害,而此处血管多较表浅,且多是大血管,为防止事故发生我们一般禁灸这个穴位。 五、鸠尾 该穴位位于上腹部,在前正中线上,沿着胸胸剑结合处向下大约一个横指的地方就是本穴。 本穴属于络穴,现代常用来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配合后溪穴还可治疗癫痫。艾灸该处容易损伤心脏因此日常禁灸。 五、气冲 该穴位位于腹股沟上面,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边一个拇指的距离就是本穴,按压本穴时有明显酸胀感。 该穴位现在常用来治疗疝气。月经不调、卵巢炎等,配合三阴交常用于治疗妇科病症。该处穴位感受较为敏感,且较为隐私,一般不用做艾灸穴位。 从以上几个穴位看来,禁灸的部位多分布在人体头面部、深部为重要组织脏器以及血管的穴位,因此,凡涉及到五官、前后二阴以及大动脉的血管我们都不应当对其进行艾灸,以防止造成皮肤或者脏器的损害。除了上述部位,妇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 *** 、 *** 等也不宜施灸。 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体解剖学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各部位的结构了解更为深入,加上艾灸疗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灸贴的普遍使用,现在我们可以较灵敏地控制机体局部受热的面积和温度,并且随着方法的改进,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部分都可以用艾条或者艾灸盒以及艾灸贴温和施灸,这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也能使艾灸疗法很好的为我们服务,所以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但是日常艾灸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这些穴位,因为艾灸手法稍微不当很容易损伤机体,甚至留下瘢痕、造成血管破裂等严重的后果。 不过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病症的缓解方面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中老年人使用艾灸疗法的同时配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效果很明显。对于一些急性病症,我们一定要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但是在积极就医的同时,懂得一些急救的艾灸疗法有时也可为患者带来一线生机。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艾灸是古老医术,操作简单益处多多,取穴时这几个禁灸穴位要知道

6. 艾灸养生小知识

1. 艾灸腹部小知识
  艾灸腹部小知识  1.自己在家艾灸肚子怎么做 
 一.用艾条灸
 
 1.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3.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二.温灸器灸
 
 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三.电子艾灸
 
 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子、电子艾灸仪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电子艾灸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透皮吸收、多穴同灸等功能,完全具备传统艾壮灸、艾条灸的
 
 功能,并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灸法,使用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还弥补了传统艾灸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
 
 足,是传统灸法革命性的创新!如电子艾灸仪便是采用电子艾灸之
  2.经常做艾灸.艾灸腹部.好不好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寒湿瘀血阻滞经络所致的肌肉筋膜韧带等酸胀疼痛等病症,中医艾灸腹部法就是用艾条或者艾柱选腹部一些治疗脾胃肠病效果较好的穴位,如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等施灸,对脾胃肠病有较好的帮助。一般的女性可以导入热气,祛除体内湿气与寒气,暖宫,调整月经,强身健体。对于艾灸的作用“大唐艾神艾灸床”有很多,可以用调和阴阳,温通经络和驱散寒邪。 也可以用于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对于温阳补虚,补中益气的功效很好。 可以防病保健,强身健体。
 
 湿气凝聚在体内,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上达头面、下至脚足、内到脏腑、外渗肌肤,从而各种各样的病症丛生。艾条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有有效的祛除体内的湿气,在食疗中,可以喝薏米经豆粥祛除体内湿气,如果两者相结合着,效果则会更加的显著。
 
 大唐艾神希望对你有帮助,还望采纳,谢谢

7. 艾灸调理取穴五大原则

 
   一般针灸书上经穴学占很大篇幅,有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又有许多新穴,加起来在千数以上,人身几乎寸寸是穴。每一个穴都有一定的主治作用,有的一穴治疗多种病,和药物一样,非常复杂,要记住实属不易。只有由博返约,抓住要领,掌握原则,执简驭繁,临床使用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上说:“三百六十五络,所以言其烦也,而非要也。”“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我们在这些经验的启发下,将复杂的穴道主治作用归纳为五条原则,以便于记忆,便于应用。
   
    01 
    本经的穴道治疗本经的病 
   凡是属于一条经脉的穴道其主治作用是大同小异的,多数是可以治疗其本脏腑本经脉所发生的疾病;也治疗本经所主和本脏腑开窍的病候。
   例如:手太阴肺经有十一穴。基本上都治疗呼吸系统的病。不论咳嗽、咯痰、气喘、吐血、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炎、胸痛、感冒、流鼻涕、鼻出血等一切呼吸系疾患均可选用本经的穴道。
   又因为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肺经的穴大致上也治属于“肺气”范畴的病、在表的外感病、皮毛的病和鼻腔的病。
   肝藏血,主筋、主风、肝气留于两胁,达巅顶。开窍于目。因此,肝经的许多穴可治因肝不藏血的出血性疾病,也治筋脉弛缓、筋急挛缩、中风惊厥、角弓反张,两胁疼痛、头顶痛和眼目疾患。这一系列复杂的证候皆责之于肝,都可以选用肝经的穴道。
   这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之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作为依据的。实际应用于临床也确实有效。也正是由实践经验的积累才形成了这套理论。所以,我们概括地认为本经的穴道就治本经的病候。
   
    02 
    有表里关系经的穴道治有表里关系经的病 
   人体十二经脉是由十二脏腑发出的,每一个脏腑各领一条经脉,六脏六腑配为六对,即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有经脉联系互相沟通,称为表里关系。
   也就是阴阳配偶的脏腑属络关系。每一条经脉都是属脏络腑,或属腑络脏,它们互相属络,加强了内在联系,而且相表里的经脉在肢体循行的道路上又有络脉互相联系,其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脏经的能治腑经的病,腑经的穴也能治脏经的病。
   比如: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等,它们所属的穴道大多有互相主治作用,如脾经的穴可治胃经的病,胆经的穴可以治肝经的病,肾经的穴道可以治膀胱经的病。
   特别是各经的络穴,更有兼治疗表里经病候的作用。因此,只要知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候,在临床上就可以按表里关系经取穴了。
   
    03 
    局部的穴道治局部的病 
   人体所有穴道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均可治疗该穴所在部位、邻近组织器官及脏腑的疾病。所以,不论头面、颈项、胸腹、腰背、胁肋、四肢、关节、手足,那个局部有病,不分经脉,都可以在局部和邻近取穴。
   如头面部的耳、目、口、鼻等周围各穴,都主治邻近器官的病;躯干部的胸腹、腰背上的穴道,都治其邻近各内脏的病。
   如心、肝、脾、肺、肾、胆、胃、膀胱、大肠、小肠,等等,在胸腹部和背腰部都各有募穴、俞穴主治疾病,它们附近的穴道也都治该脏腑的病。
   如腰痛可以针肾俞、三焦俞;面瘫针阳白、颊车、地仓;膝关节病可以针内外膝眼、梁丘、阳陵泉、足三里。
   这些穴位不是属一个经脉,但可以取穴使用。即使内脏有病也可以取其相应体表上的穴位、压痛点、反应点、阿是穴及邻近处腧穴,都同样有效。如胃痛取梁门、中脘;胆囊炎取期门、日月;膀胱炎取关元、水道等。
   此外,压痛点、反应点、阿是穴都可以应用。局部皮肤有痒、麻、冷、热等异常现象时就可以在局部皮肤上用针灸治疗。当然这是属于最简单、最简便、最易记的穴道主治作用,实际应用不能单靠这种方法,还要全面结合。如果只会用这种方法,那就未免要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弊病了。
   
    04 
    经络所通,主治所在 
   凡是经脉、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等所通过、到达、交会,交叉、交接和联属的地方发生疾病,本经的腧穴皆可治疗。
   只要是这些路线上的穴道,不论距离远近,路线曲直,只要“经络所通”,即是“主治所在”。也就是“本经穴位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疾病”。即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对内治疗本经脉所系脏腑的病,对外治疗本经脉所经过、所通达地方的病。
   如肝经属肝脏,在足部的太冲穴,对内就治肝脏病对外就治两胁胀满和头顶痛。因为肝经的经脉循行路线是“留于两胁,上达巅顶”的关系,所以临床上常常用“明其部以定其经,循其流以导其源”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也可以用“以部定经,循经导源”的方法,来掌握经穴的主治作用。换句话就是:辨明病变部位和经脉的循行路线找出病变是属于那一条经的范围,取那条经的穴道效果就好。
   例如上牙痛属胃经,取足上的内庭穴;下牙痛属大肠经,取手上的合谷穴;审察病候表现是属于那个脏腑的病,然后在那一经上取特要穴,疗效就会好。如心经发生病变,心烦,气短、卧不安,可取原穴神门。
   还要注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问题,如胃皖痛,是胃经的病候,急则先取其郊穴一梁丘以止其痛,这是治标;缓则取其背俞——胃俞,募穴——中脘,下合穴——足三里,这是治本。
   这就要求针灸医生必须熟悉经络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交接和十二经病候,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病候等。应用于临床取穴,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05 
    特定的穴道治特定的病 
   人们在千百年无数次的实践中认识到,特殊的穴位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十四经中的特要穴:俞募穴、原络穴、五喻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等,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临床应用时需要一一考究。
   其次是经外奇穴,这是十四经以外的穴位,也各有独特的作用,如:百虫窝治痒疹,腰奇穴治癫痢,痞根穴治疗积食积,子宫、胞户治子宫病,四花穴治肺疲等
   还有经验新穴,这是解放后,针灸疗法得到广泛的开展,群众掌握了针灸疗法,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新的有效穴位。如落枕穴就治落枕,强音穴就治失语,前进穴就治下肢麻痹,举臂穴就治上肢麻痹,喘息穴就治哮喘,安眠穴就治失眠等等。
    治疗是把经络、腧穴、刺灸手法三大块知识等综合运用于患者,只要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此部分内容便可以做到灵活机变,随症运用。 
   

艾灸调理取穴五大原则

8. 保健养生一般都是艾灸什么穴位?

1、保健心脏的内关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2、补血养肝的血海穴。血海穴能够祛瘀、出血、促进新血的生成。
3、补肺益肾的列缺穴。列缺穴可祛风散寒、补肺益肾,对耳鸣、眼睛干涩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4、天枢穴。可促进胃肠动力,改善便秘、腹泻等症状。
5、防止失眠的神门穴。神门穴有很好的安神助眠作用,另外对心慌失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6、散热去痛的尺泽穴。尺泽穴对于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7、舒缓腰背的委中穴。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重要穴位,对下肢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8、长寿保健的足三里穴。用艾草熏蒸足三里穴可以明显的提升人体的抵抗力。
9、补益肝肾的阳陵泉穴。阳陵泉穴能疏通肝胆,补益肝气、舒畅气机,治疗肝肾亏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