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报告

2024-05-18 18:02

1. 历史读书报告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如岳飞这般的冤狱竟能够穿透时光的帷幕,至今仍留恸伤。但同样的,岳飞冤狱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团。南宋立国那令人困惑的晦涩进程,构成了我们文化上的长久的疑雾,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
  岳飞的冤狱令得整个民族为之伤恸,不仅是因为岳飞其人是中国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将领,不仅是因为岳飞的忠诚与冤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最重要的是,岳飞冤狱是在南宋的军事力量占到优势的前提之下而发生的,南宋朝廷在中原面临着行将收复的优势之下,却突然自动摧毁自己的国防力量,解除军事武装,兴起奇冤大狱,其怪异的思维耐人思量。
  南宋的军事优势,不唯是我们后人的认知,甚至连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明明白白。早在金兀术提倾国之兵,做困兽相搏,却徒然透露出其军事上的颓势之时,赵构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宋高宗赵构却终于选择了屈膝投降,放弃了自己的军事优势甚至主动解除武装,枉杀千古名将岳飞,留下来了憾事令得多少人气淤于胸。
  从此赵构在历史上以其一个单调的阴灰色剪影而定格,再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然而,赵构的选择所带来的疑惑却仍然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民间传统为君权讳,将岳飞冤狱归罪于权奸秦桧,但这样的徒然替宋高宗赵构开脱,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事实上,杀害如岳飞这般的高级军事将领,若然是没有赵构的旨意,是万万不可能的。
  然而岳飞终究被害,从此南宋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最后机会。对此,史家将其归罪为赵构胆小畏敌,归罪于赵构唯恐岳飞真的迎回宋钦宗,威胁到赵构的地位。
  前一个解释,分明是对南宋的历史缺乏了解,要知道北宋国灭之时的赵构刚刚十九岁,却于国家危破之际,重整河山,再造社稷,这决非是一个缺乏胆量与勇气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而后一个解释却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如果赵构真的害怕迎回的宋钦宗会威胁到他的地位的话,那么,于他而言只需要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就能够收到效果了,未必非要将岳飞杀害不可。
  但是岳飞终于被在解除兵权之后,构陷枉杀,如此这样背离民意的龌龊勾当,那必然是有其内在症因的。
  最让我们不解的是:在赵宋皇廷死亡名单上,最早有意要铲除的人不是岳飞,而是三大将之一的张俊。然而奇怪的是,当张俊对解除其兵权的使节发出死亡的威胁之时,其人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加官晋爵,并“带领岳飞”去铲除同为三大将之一的韩世忠,只是因为岳飞反对这一无益的自戕行为,才使得他自己沦为了险恶政争的牺牲品。
  ——由是我们困惑不已,那赵宋朝廷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怪异标准选择牺牲品,促成那无法消弥的浓烈杀意的契因又是什么?
  事实上,追循赵构的南宋复国史,我们会意外的发现,烽火连天的中原血战,不过是副战场而已,南宋朝廷所面对的主战场并不在疆场之上,而在于皇家权力的激烈搏杀之中。
  析读于南宋的复国历史,让我们惊讶的发现祸在萧墙之内,南宋最大的敌人,是冷酷而邪恶的皇家权力自己,而非攻城掠地的敌对国家。
  正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南宋帝国最可怕的敌人不是金兵,不是金兀术,而是这个政权最急欲解救的被金人所俘虏的宋钦宗。
  更可怕的是,宋钦宗甚至从未曾有机会走出他的俘虏营,他只是一个阴郁而执着的存在,就举重若轻的击碎了南宋军民十年之久的准备与付出。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谛听岳飞发出这撕心裂肺的哀伤,我们就会知道皇家权力的阴恶与冷酷。
  要知道,民族英雄岳飞以洗涮国耻为已任,要直捣黄龙,迎回被敌国俘虏的徽钦二帝,但事实上,唯其这两个皇帝才是满胸忠义的岳飞的最大敌人。一旦陷入这个险恶的陷阱之中,纵如岳飞这般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任由暗黑的皇家权力辗压成尘,除了那千古的英名,与世代的哀伤,除此我们再也无话可说。
  宋钦宗是如何以他的阴郁存在,击跨称雄天下的南宋军事力量的,他又是如何于不动声色之中,将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辗压成尘的,而那风雨飘摇的南宋帝国,又是如何于这阴暗的皇权博弈之中屈辱残存的,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的历史。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自己。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民族之中那生生不息的与黑暗皇家权力相抗衡的内在精神力量。

历史读书报告

2. 关于中国历史大事的读书报告

我从周朝开始。
夏商迁都较多,不方便说,商朝在中期由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直到灭亡是,都城都是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纣王,灭商,史称“武王伐纣”。于是周朝建立,建都镐京(西安),史称西周。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于是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周王室到此已无实权,于是列国纷争,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攻占洛邑,东周灭亡,周朝到此也正式宣告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自称“始皇帝”,他就是秦始皇。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
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刘邦于洛阳称帝,是为汉高祖,后来定都长安(西安)。
公元前8年,西汉外戚王莽在长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是为光武帝,后来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公元220年,曹丕篡位,建都洛阳,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三国开始。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定都建业(南京)。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公元263年,魏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曹魏灭亡。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结束。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占西晋迁都后的都城长安,西晋结束。
公元317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建康(南京)称帝,东晋开始。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篡位,建立刘宋政权,定都建康(南京)。南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北魏于386年建立,都城在平城(大同)}
公元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公元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公元581年 杨坚篡位,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定都长安,北朝结束 
公元589年 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公元605年 隋炀帝开始开通大运河 
公元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公元618年,李渊攻占长安(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西安),隋朝灭亡 
公元627年--649年 唐太宗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公元713年--741年 唐玄宗开元盛世 
公元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公元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公元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公元960年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建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公元979年 北宋统一,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公元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公元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银川)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公元1069年 北宋王安石变法 
公元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后建都中都(北京) 
公元1125年 金灭辽  
公元1127年 金军攻占东京(开封),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宋高宗于建康(南京)称帝,南宋开始,后来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公元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公元1227年 蒙古灭西夏 
公元1234年 蒙古灭金 
公元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定都大都(北京) 
公元1276年 元灭南宋 
公元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公元1368年 明朝建立,建都应天(南京)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公元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公元1581年,张居正辅佐明神宗实行一条鞭法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京师(北京),明亡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公元1662年,明朝旧将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84年,清朝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公元1685、1686年,对沙俄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公元1696年,昭莫多战役 ,康熙击败葛尔丹

3. 历史是什么 读书报告

现在,解决历史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 历史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历史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 所谓历史,关键是历史需要如何写。 历史因何而发生? 这样看来, 就我个人来说,历史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历史。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达尔文曾经说过,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 历史,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对我个人而言,历史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总结的来说, 对我个人而言,历史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易卜生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既然如何, 既然如何, 对我个人而言,历史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那么,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可是,即使是这样,历史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我认为,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既然如何, 卢梭曾经说过,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所谓历史,关键是历史需要如何写。 总结的来说, 贝多芬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这启发了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历史。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黑塞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了解清楚历史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历史,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历史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历史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在面对这种问题时, 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

历史是什么 读书报告

4.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读后感:初看这本书,仅仅将其作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于后发觉此书多有牵扯财政知识,则上升至必读之行列。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此书则重在抽取其中的财政史,其他知识则可谓意外收获了。大历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观历史,用350页文字粗粗带过我华夏五千年之文明,虽显得简陋而无所适从,但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者别具匠心地将之与世界史联系起来,则又提供了另一番视角。
  总体上,我在阅读此书时有三大收获,现简述如下:
  第一, 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有所提升。
  一般传统历史家将中国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为皇帝君王者,号令天下,无所不从。然则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须依着道德轨迹,或者成为道德之代言人,否则便不能收到万民的支持。
  作者在书中屡次用到“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此比喻虽生硬而令人费解,却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为古代经济之基础者,正是“农业之系统”,其与“商业之系统”相对。凡古代之昌盛时期,必有解决土地问题之暂时良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待到每个朝代后期,由于小自耕农的衰落,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第二, 对一些具体历史细节的纠正认识。
  在对人方面,比如,我从书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去世的,而洪秀全则是在运动失败前服毒自杀(对这点我尚且有所怀疑);宋朝皇帝赵琐以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都有一番雄心壮志,专于政事,却无力回天。
  在对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国在当时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广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时世界里任何地方提出。元朝两次征日,未能取胜的原因,乃是“神风”帮助,看来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到了海上战斗力就减弱了。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的坎坷命运,之前在历史教科书中却只字未提。“文化大革命”虽说是十年离乱,却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改组机会。
  第三, 财政对于中国古时朝代的兴衰有重要影响。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于每个朝代,都会专门分析其财税制度。若财税制度符合当时小自耕农的实际情况,则国家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源;而如果该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财税体系,则灭亡不远矣。历史界甚至公认明朝之覆灭由于财政的破产,黄老也曾提出民国时期各军阀未能成为实际之强人,他们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财政。两税法、王安石的变法、一条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为了挽救颓势对于财税制度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之所以要么未能实行,要么未能取得实际效果,正是因为他们要么脱离小自耕农的实际,要么由于改革主持者失势,其所倡导的政策,也被反对派否定。小自耕农的破产与国家之衰落往往构成因果关系。结果国家税收不能按时按量征收,君主只好提高税率,或者变换着方式增加附加税。军人不能按时获得足够军饷,则军队素质下降,遇到各种天灾人祸,国家也无足够能力应付。真是成也财政,败也财政。这甚至让我有些怀疑,是否中国古之朝代更替,无非是“财政周期”?
  如此看来,财政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么由此及彼,现今中国财政制度的设置,对于国家之强盛必定也是举足轻重的。然目前国家财税制度所受之诟病,已经愈加明显。学财政的人应该以完善这一整套制度为己任。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除非下层有法制上的保护,上端无限制收税的权利并非执政者之福。因为全国财政并无实际上之结构,各级人员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责。目前我国对于下层之法律保护已算有所进展,但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达作者提出的真正“数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离吧。比如目前增值税的征收就常常遇到逃税偷税的现象,而要想实现如美国之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实在任重道远。

5. 细读中国历史,有什么关于历史的书?

‍‍因为自己本身也比较喜欢历史,我觉得吕思勉,《中国通史》是中国史入门的首选。吕思勉作为中国现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在“博、大”方面遍观中国恐怕无人可及。吕先生是较早突破传统的政治史叙述框架,力求全面研究历史的民国学者,这部书也延续了吕氏传统,简明扼要地述及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上编乃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下编则是脉络清晰的中国古代政治史。读完这部书,不仅会对中国古代史有一个起码的认识,更会培养自己宏观把握中国史的意识。‍‍

细读中国历史,有什么关于历史的书?

6.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猿人,发展到现代的各种发明,以及困难,这本书将告诉你中国的由来。
这本《中国历史》分为四章,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四章。
我最喜欢的是《近现代》的第一章,这一章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在清代的时候是多么的弱小:在清朝末年,中国就像是没有蜜蜂的蜂巢,被一群饿狼围着,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让这群人为非作歹。英国人首先来进攻,开着炮舰,厚着脸皮竟然来卖鸦片。还好碰到英雄林则徐,一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害人的鸦片。英国人起得乱叫,竟然向我们开起了枪,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烧杀抢劫,一个都不放过,难道这是我们的错吗,英国人还挽着法国人,来一起抢劫,胆子越来越大,还放火烧了圆明园,趁机占领了黑龙江,又打新疆的主意,真是欺人太甚。

7.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三千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昨晚熬夜终于把这个1186页的书看完了。用了大约三周的时间,我不得不承认,我看书的速度实在是有够慢的。
    这本书原版是用英文写的,后来为方便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记录的历史从1600年到2000年。只不过大陆出版时把1949年到2000年的部分删掉了,剩下的部分美其名曰《中国近代史(上册)》。没看之前,天真烂漫的我还傻乎乎的搜索下册的资源。后来偶然找到了这部完整版的,我才发现1949年到2000年的下册是不可能出版的。不过至于我怎么胡乱搜到了这个完整版的,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高中历史才三十多分,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历史。事实上,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考古学家,当然我知道我这根历史学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对高中历史课本一直没什么好感,我学的不好,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给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历史课就是年代加事件,然后在每课结尾有一段意义的总结,老师会让我们划上线,说这些这些是考试的重点。我就随便一学,老师也随便一评,我就随便的打个三四十分。我们总是听说日本某些左右翅膀的人篡改历史教科书,可是给我感觉我们的历史课本貌似也深受民族主义史学和共产主义史学观点的影响。感觉凡是符合我党思想的历史事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凡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都是邪恶的。以至于我一直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那么的有积极意义,考试的时候不回答就往上蒙一些什么反映人民当家做主啊,表现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啊之类的好词。而那些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就要把奸诈,贪婪,无耻这种词使劲往他们身上贴。我考试得的那三四十分,估计都是因为我坚定的爱国思想和坚决的反西方帝国主义的决心打动老师得到的同情分。还有,历史应该做到应有的客观。历史很难公正,也没有人能够通过史料准确的还原历史,但是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不应该由别人来完成。这就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中国的教育,给予学生们接触原始材料的机会太少,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早已经被教科书规定好了,我们的思考过程也被省略了,我们要做的只是记住就行了。在我看来,这样的历史等同于一种无意识的信念的灌输,一种洗脑,像我这种历史三十多分的人都可以被洗的很彻底,更何况那些打高分的同学了。当然,那个时候我就是因为不爱学,所以才打三四十分,没有刚才那么多理由和大道理。
    我历史常识少的那叫一逼啊。这本书深受学术界好评,但在我这种门外汉看来就是一本常识书。我现在还不能说我能够根据历史来思考问题,做到“以史为鉴”。但是起码有了这些常识,可以让我不至于烦那些可爱的错误。这本书据说是一本比较有权威的书籍,我觉得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客观,能够较为客观公正的再现历史事件。这本书也不是没有作者的主观思想,只是在作者在写主观思想和总结的时候能很好的跟事实分离。这几章写历史事实,然后接一章的作者历史总结评论。能够很清楚的让读者区分历史事实和史学家的观点。事实让读者去认识,而观点则供读者参考。
    我就随便说一写一点我的感想。
    1.鸦片战争之后的那一段历史,原来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政府各种怂,西方列强各种无耻和不讲理。但是根据这本书的介绍,当时我们的清政府貌似还挺有“傲骨”的,把当时世界上工业强国英国当做藩国来看待,坚持要求他们使节行君主的磕头礼。后来打了败仗,仍然找各种理由拒接外国使节觐见皇帝,组织各国在北京驻使,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外国使节拜见时候不行大礼的问题。让我不得不佩服我们这个实实在在的礼仪之邦啊。 至于外国侵略者,他们的形象也并不是传统的贪婪那么简单。他们一直寻求与中国的平等外交关系,无奈我们礼仪之邦的大清国认为他们是来进贡的。虽然我们一直认为西方人是“夷人”,但是在“夷人”看来,我们才是真正的夷人。他们的侵略行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想帮助“野蛮”的东方人实现现代化,起码上是他们理解的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些外国人其实很有礼貌,讲究尊重与平等。只是我们的官员老看不起那些武器比他们精良N倍的外国猴子。慈禧太后甚至认为利用“义和团”运动杀了一些驻京使馆的人就是对洋人战争的胜利,还史上头一遭的向各国宣战。她老人家后来跑的比谁都快,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她老人家已经乔装逃跑了。实在是很难想象一个统治中国几十年的老太太像还珠格格一样乔装逃跑是什么样。最后李鸿章只有无奈的签订的《辛丑条约》,成了史上的“罪人”。
    2、写不下去了,我现在能写的只不过是一种复述和一种直观的观后感想。写起来没意思也没激情,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吧。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三千字

8. 读《中国大历史》后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才格力图
 
.每当提起《中国大历史》,很多没读过的听者起初以为是《中国大力士》,所以我先介绍一下书名《中国大历史》。所谓“大历史macro-history”是作者黄仁宇所创用的,他选用这名词源于经济学。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为“宏观经济学”,而以内部较精密之观察有如涉及物价指数与商业周期等详情称为“微观经济学”。宏观与微视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之不同。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了。所以由此可以得知作者是自己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为什么是“中国大历史”?
借用作者的话:“中国过去一百五十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了十几亿人口的一切,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我推荐此书有一原因,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了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作者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他主张综合,而与他的治学方法根本不能融洽的是美国的费正清教授。费正清教授重分析,有一本《伟大的中国革命》就是出自他手,是本具体分析中国1800-1985年之间的历史细节的好书,值得一读。
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去了解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吸取教训,向更美的明天奋斗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