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螳螂和蝗虫是死对头?

2024-05-18 14:39

1. 为什么螳螂和蝗虫是死对头?

螳螂是食肉动物,蝗虫是食草动物。很自然,螳螂是蝗虫等许多昆虫的天敌。


为什么螳螂和蝗虫是死对头?

2. 蝗虫为什么会成灾?


3. 为什么蝗灾的时候不食用蝗虫呢?

蝗灾引起的饥荒不在蝗虫经过的时间段,而是蝗虫过后粮食作物长不出来没有收成的下半年。蝗虫经过时一般家家都有上年的储备粮,待陈粮吃完蝗虫早飞走了。

为什么蝗灾的时候不食用蝗虫呢?

4. 为什么感觉蝗虫可以成灾,而螳螂不可以呢?

蝗虫和螳螂虽然体积差不多,但是两者生态位却完全不一样,蝗虫更接近生态位中的生产者(植物),而植物随处可见,蝗虫属于初级消费者;螳螂却是吃肉,是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物,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由于生产者也就是植物是能量流动的第一环,向下一级能量流动的环节输送的能量只剩下15%左右,但对于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初级消费者却非常充沛,可以供养非常大的初级消费者种群,所以经常闹灾的都是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初级消费者,兔子、野猪、蝗虫等等。

后者则不直接吃植物,属于肉食类的动物,本身从上一级能量级获得的能量就比较少,能够支持的次级消费者就少一些了,而这一能量层级的物种也常很多,也就是还有抢食的,生存竞争使得螳螂能够获取的能量较少,因此螳螂不会成灾,螳螂数量较多的年代一般是昆虫相对泛滥的一年,但不会特别多。
因为在生态位的不同,螳螂和蝗虫进化出了不很相同的生殖方式。蝗虫成灾多是因为当年比较干旱、温暖,土壤中的蝗虫卵更多地保存了下来,到了气温回升的季节迅速地孵化成长,会使蝗虫种群本身的基数很大,而这些刚孵化的蝗虫卵可都是青壮年,大量的蝗虫常分布在同一片植被下,接下来就迅速地进入繁殖周期。

由于蝗虫的生长周期也比较短,短短两三个月的生长周期中能够繁殖两三代,一次产下约50粒的卵,造成了不是很长的时间内蝗虫的数量爆发性地增长,当地的植物难以维持这么多蝗虫,于是它们就会不断地移动,所过之处植被被大量破坏。

螳螂则不大相同,虽然每一只雌性螳螂一次繁殖留下的卵鞘中有40-90只螳螂,但是螳螂会自相残杀,可能是在卵鞘中缺乏能量的同类相食,也可能是进化过程中螳螂获得的抑制自身数量的手段,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加上螳螂本身数量较少,雌雄双方要结合就有一定的麻烦,交配过程中的移动就容易被天敌给吃了,雌螳螂还有捕食雄螳螂的习惯,又进一步减少了螳螂的繁殖率,而就算螳螂数量多的年份,它们对人类也没啥危害,因为它们是吃昆虫的,本身不会造成植被破坏,被人类视作益虫。

5. 螳螂为什么能杀死蝗虫?

好词好句:
1、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2、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

3、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
4、螳螂总是埋伏在蜂窠的周围,等待时机,特别是那种能获得双重报酬的好机会。为什么说是双重报酬呢?原来,有的时候,螳螂等待的不仅仅是黄蜂本身,因为黄蜂自己的身上常常也会携带一些属于它自己的俘虏。
赏析: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螳螂为什么能杀死蝗虫?

6. 螳螂是蝗虫吗?

区别:
1、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据说有的甚至可达145毫米,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前足捕捉式,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渐变态。
2、蚂蚱,蝗虫的俗称,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
               
拓展资料:
螳螂(学名:Mantodea),螳螂目螳螂科动物。螳螂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腹部肥大。其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除极地外,广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蝗虫(locusts,grass hoppers),直翅目蝗科动物,别称为蚂蚱、草蜢等。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飞蝗在中国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这三个品种。其中东亚飞蝗在中国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是造成中国蝗灾最主要的飞蝗种类。
               

7. 螳螂在捕食蝗虫时采取的办法是什么?

  螳螂一看到灰色大蝗虫,便作痉挛的跳跃,忽然摆出可怕的姿势:张开翅膀,斜斜伸向两侧,后翅满满张着,恰像装在背下尻上的两张对称帆,尾端剧烈地上下动摇呼呼发声,简直像吐绶鸡张尾时的吐气声一样。

大蝗虫
  后面的四肢,将身躯高高抬起,全身几乎直立了。作攻击用的前脚,缩在胸前,两肘向左右张开,和前胸恰成一十字形,而用几行珍珠,和白心黑斑装饰着的腋下,也显露出来了。这斑纹真像孔雀尾上的眼状斑,是威武和狰狞的点缀品,所以除战争时外,平时是秘藏着的。
  螳螂摆出了这种奇异姿势,一动不动,眼睛注视蝗虫,头跟着对方的移动而转旋,摆这姿势的目的无非要使对方把自己当作一种凶猛的猎兽,惊惶骇怖,全身麻痹得不能动弹。
  这目的达到了吗?蝗虫的长脸上,究竟起了什么变化呢?它们铁一般的面具上,我们原看不出有某种感情表现,但受了威吓的它,知道危险已迫在眉睫。怪物立在自己面前,举起挠钩想打倒自己,这是看见的。也许连自己已去死不远也感得到吧!即使时间上来得及,会得走的它,长着粗腿会得跳,生着长翅会得飞的它,也绝不逃走。它就昏迷般静伏在那里,或者竟慢慢地走到螳螂身边去。

螳螂在捕食蝗虫时采取的办法是什么?

8. 蝗虫跟螳螂的区别

   
         分类不同:蝗虫属于直翅目,螳螂属于螳螂目。
    外观不同:蝗虫的体色多为绿色、黄褐色,颜面垂直,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两侧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且具有褐色、暗色的斑纹,后翅无色透明。螳螂的身体呈流线型,体色多为绿色、褐色,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腹部肥大,后翅比前翅薄。
            一、分类不同 
  1、蝗虫:属于直翅目、蝗亚目。
  2、螳螂:属于螳螂目、六足亚门。
    
   二、外观不同 
  1、蝗虫:体色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后翅无色透明。
  2、螳螂:身体呈流线型,体色以绿色,褐色为主,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腹部肥大,后翅比前翅要薄。
    
   三、食物不同 
  1、蝗虫:属于植食性昆虫,能够以咀嚼式口器啃食植物的叶片、花蕾,造成缺刻和孔洞,对于农业生产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2、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喜欢捕食蚜虫、蝗虫、毒蛾、刺蛾、金龟子、叶蝉、棉铃虫、粉虱等农业害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